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
【作者】 李兴明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
【摘要】地理课程改革就是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在课改试验区中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试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今后的地理教学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如:让学生大胆走上讲台;把地理教学内容延伸到校外……【关键词】学生参与;教学理念;学生实践;课程改革;开放课堂;探究性学习
【正文】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基础教课程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它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教学理念。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从2001年秋季开始,至今已十四年了。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地理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论及少的单相交流模式;要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得多向互动过程,倡导学生向互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在课改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把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留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及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把教学双边互动中最精彩的部分留给学生,教师“导”,学生“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好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新型教师角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选择部分地理教学课题让学生上台讲解。
案例:2008年我在七年级《地理》上“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一课时进行了教改尝试。
首先,在班里进行分组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地理图片,我提供给他们一些课外地理资料,让学生自己查找和讨论组织相关资料。我在给予思路点拨,使他们在讨论和组织过程中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其次,各小组成员先在小组内试讲,然后先出一名代表上台讲,各组展开讲课竞赛,让没有讲课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的小组讲得不很生动,但学生在讲课的语言、思维方式方面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习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讲课的成功,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好些没上讲台的学生表现欲望,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讲课的是学生,评课的还是学生,人人参与,每位同学都感觉到自己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由教师“导”,学生“演”的课堂教学课改尝试,既让教师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对学生也进行了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教育,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教学中教师学会“偷懒”,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之样的地理教学改革尝试中,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充分实现了教学双边的有效互动。事实证明,这种学生参与讲课、评课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很有成效的。
二、利用教学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实地地理观察教学
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注重野外实践活动,因此,野外观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最直观、最广泛的传统方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到处都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自然就是我们永远也认识不完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外知识,把课堂教学转移到野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学习大自然这本书。如:2012年为了让学生区分和记住山谷、山脊、山崖和断层的特征,我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进行实地观察和讲解,学生在观察中提出了很多教材中未反映出来的地理问题。通过到野外的实地讲解和观察的教学,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同时教师发现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地理带给他们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浓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高了。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有效补充,平时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而对野外自然地理知识缺乏切身的感受,而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获得途径并不是单一的。通过以上的野外地理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既轻松掌握了大自然的有关知识,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与无穷无尽,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在新课程理念中“注重过程、注重体验”,是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使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课外教学资源,把地理教学内容扩展和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环境当中,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教学资源,使地理教学资源无时不在,处处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
三、课堂中让学生参与教学演示,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的知识多数是前人留下的间接知识,很多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尤其是涉及到天体运动的知识,学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这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之理性认识要强,且认知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直观的教学形式展示给学生。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中“地球的自转方向”时,我让几位学生根据“自西向东”的知识,让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方向的演示,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讲到“地球公转”的知识时,我要求两位学生作地球公转的演示:一位学生把一个篮球举过头顶站在中间表示太阳的位置,另一位学生则用手抬着地球仪绕刚才的学生做运动,外圈站着四名高矮相当的学生站在“四至点”的位置,外圈四位同学按顺序依次拿着分别写着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大字牌子,演示地球在进行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过程。
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学演示,学生需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学生在参与表演、观察和别人的评价中得到亲身体验或感性认识要比一段文字、一张挂图的效果强烈得多,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单项传授知识也要好得多。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由“独奏者”的角色转变到“伴奏者”的角色,应该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容易理解和学习到有关地球运动的抽象知识,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演示获得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快乐。
四、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他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要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污染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探究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事实证明,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成效的。
探究课题:清除校园内产生的垃圾,调查垃圾的来源、处理方式,并提出改进垃圾处理的建议,为美化校园环境出谋划策。
这次调查活动顺利地完成了,每个小组提交的调查报告中,都绘制了精美的校园垃圾的来源及分类表,都提交了很多改进垃圾处理的可行性建议。其中一组同学提出:每班设环保小组,负责收集班上的垃圾,并把垃圾进行分类,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处理;将可回收的垃圾分类回收。
通过这次地理探究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保护周边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投入到学校良好环境的维护中去。学生参加探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都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锻炼和提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尤其是推进各个学科的学习。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对地理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周到安排,它要求在内容上求“实”,在训练上求“活”,在方法上求“趣”。所以我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改革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地理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探索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新理念,最终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去。
一、在课改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把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留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及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把教学双边互动中最精彩的部分留给学生,教师“导”,学生“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好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新型教师角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选择部分地理教学课题让学生上台讲解。
案例:2008年我在七年级《地理》上“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一课时进行了教改尝试。
首先,在班里进行分组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地理图片,我提供给他们一些课外地理资料,让学生自己查找和讨论组织相关资料。我在给予思路点拨,使他们在讨论和组织过程中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其次,各小组成员先在小组内试讲,然后先出一名代表上台讲,各组展开讲课竞赛,让没有讲课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的小组讲得不很生动,但学生在讲课的语言、思维方式方面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习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讲课的成功,更加增强了台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了好些没上讲台的学生表现欲望,大家都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感觉。讲课的是学生,评课的还是学生,人人参与,每位同学都感觉到自己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由教师“导”,学生“演”的课堂教学课改尝试,既让教师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体验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对学生也进行了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教育,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活动教学中教师学会“偷懒”,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之样的地理教学改革尝试中,通过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充分实现了教学双边的有效互动。事实证明,这种学生参与讲课、评课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很有成效的。
二、利用教学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实地地理观察教学
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注重野外实践活动,因此,野外观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最直观、最广泛的传统方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到处都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自然就是我们永远也认识不完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外知识,把课堂教学转移到野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学习大自然这本书。如:2012年为了让学生区分和记住山谷、山脊、山崖和断层的特征,我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山上进行实地观察和讲解,学生在观察中提出了很多教材中未反映出来的地理问题。通过到野外的实地讲解和观察的教学,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同时教师发现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地理带给他们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浓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高了。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有效补充,平时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而对野外自然地理知识缺乏切身的感受,而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获得途径并不是单一的。通过以上的野外地理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既轻松掌握了大自然的有关知识,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与无穷无尽,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在新课程理念中“注重过程、注重体验”,是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使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课外教学资源,把地理教学内容扩展和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环境当中,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教学资源,使地理教学资源无时不在,处处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
三、课堂中让学生参与教学演示,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的知识多数是前人留下的间接知识,很多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尤其是涉及到天体运动的知识,学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这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之理性认识要强,且认知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直观的教学形式展示给学生。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中“地球的自转方向”时,我让几位学生根据“自西向东”的知识,让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方向的演示,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讲到“地球公转”的知识时,我要求两位学生作地球公转的演示:一位学生把一个篮球举过头顶站在中间表示太阳的位置,另一位学生则用手抬着地球仪绕刚才的学生做运动,外圈站着四名高矮相当的学生站在“四至点”的位置,外圈四位同学按顺序依次拿着分别写着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大字牌子,演示地球在进行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过程。
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学演示,学生需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学生在参与表演、观察和别人的评价中得到亲身体验或感性认识要比一段文字、一张挂图的效果强烈得多,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单项传授知识也要好得多。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由“独奏者”的角色转变到“伴奏者”的角色,应该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容易理解和学习到有关地球运动的抽象知识,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演示获得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快乐。
四、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他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要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污染的教学中,我尝试着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探究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事实证明,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成效的。
探究课题:清除校园内产生的垃圾,调查垃圾的来源、处理方式,并提出改进垃圾处理的建议,为美化校园环境出谋划策。
这次调查活动顺利地完成了,每个小组提交的调查报告中,都绘制了精美的校园垃圾的来源及分类表,都提交了很多改进垃圾处理的可行性建议。其中一组同学提出:每班设环保小组,负责收集班上的垃圾,并把垃圾进行分类,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处理;将可回收的垃圾分类回收。
通过这次地理探究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保护周边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投入到学校良好环境的维护中去。学生参加探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都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锻炼和提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尤其是推进各个学科的学习。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对地理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周到安排,它要求在内容上求“实”,在训练上求“活”,在方法上求“趣”。所以我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改革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地理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探索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新理念,最终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