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作者】 肖桂霞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谯家镇中心完小
【摘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这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利用现行的教材展开实践活动;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学习动机;实践活动;学习兴趣
【正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基础的基础。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一切活动条件,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进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丐,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案例1:人数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帮小动物找爱,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类似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元转椅时间边长,辨不清方向啦。“那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来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在春一样作好多事,全验成就感。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潜力是无限,有时是成人所不及的。
二、 利用现行教材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统考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笔者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带两包粉笔,分四组,每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丰富的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融入到当前学习内容中,创设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样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于技能,启迪教学思想和学用数学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笔者先用不同的方式:
1、 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是这样可操作的。
案例3:(1)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笔者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都备齐以后,找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给大爱看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四条边)大家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老师做两个动作:画孤线,画走线,一边比画,一边说,四边形的边是哪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很乱,但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
(6)第二课时,做书上的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形等,做得很好。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具体设计新颖而又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直正感兴趣的,也能活学活用的教学。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是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并且能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平均分。设计时首先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圴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得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对,你两,她两”“这叫怎么分”,“平均分”,对说得很对。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的常用的平分的例子。很自然又轻松的将生活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总之,笔者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融入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把数学学习活动也变成一门艺术活动,让小学课堂“活”起来。
一、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丐,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案例1:人数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帮小动物找爱,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类似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元转椅时间边长,辨不清方向啦。“那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来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在春一样作好多事,全验成就感。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潜力是无限,有时是成人所不及的。
二、 利用现行教材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统考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笔者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带两包粉笔,分四组,每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丰富的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融入到当前学习内容中,创设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样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于技能,启迪教学思想和学用数学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笔者先用不同的方式:
1、 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是这样可操作的。
案例3:(1)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笔者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都备齐以后,找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给大爱看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四条边)大家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老师做两个动作:画孤线,画走线,一边比画,一边说,四边形的边是哪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很乱,但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体会。
(6)第二课时,做书上的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形等,做得很好。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具体设计新颖而又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直正感兴趣的,也能活学活用的教学。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是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并且能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平均分。设计时首先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圴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得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对,你两,她两”“这叫怎么分”,“平均分”,对说得很对。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的常用的平分的例子。很自然又轻松的将生活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总之,笔者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融入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把数学学习活动也变成一门艺术活动,让小学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