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作者】 冯德海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潐家镇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
【正文】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讲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那么,合作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们常说,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每个人得到的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交换一种思想,每个人将得到两份思想。这无疑告诉我们,学习中互动合作是多么的实惠,实现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更是一个多赢的举措。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新课程实践谈一些体会。借以抛砖引玉,以及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合作学习的特征
合作学习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要建设开放性课堂,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和条件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也会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这些都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k 0(填“>”“=”“<”);
(2)函数的图象经过 象限;
(3)函数的图象经过 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应只限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应该有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应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中教会学生倾听、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互助、协作。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活动,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我先出示三道计算题:①(x+y)(x-y)=;②(2x+3y)(2x-3y)= ③(5x+y)(5x-y)=。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下转第20页)(上接第30页)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3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三)、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学习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份”。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份”。如何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层次,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和探讨,并进行再一次反思和总结,再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螺旋上升,才能不断提升数学课堂小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王坦《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一、合作学习的特征
合作学习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要建设开放性课堂,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和条件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学气氛真正使每个学生“动”了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也会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在设计学习问题时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这些都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k 0(填“>”“=”“<”);
(2)函数的图象经过 象限;
(3)函数的图象经过 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应只限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应该有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应教会学生独立学习。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中教会学生倾听、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交流的前提,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互助、协作。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活动,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我先出示三道计算题:①(x+y)(x-y)=;②(2x+3y)(2x-3y)= ③(5x+y)(5x-y)=。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下转第20页)(上接第30页)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3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三)、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学习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在课外,小组成员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份”。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份”。如何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个层次,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和探讨,并进行再一次反思和总结,再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螺旋上升,才能不断提升数学课堂小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王坦《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