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物理小实验的有效性
【作者】 杜永红
【机构】 新疆伊犁巩留县第二中学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历物理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物理小实验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他们爱上物理这门学科。【关键词】物理教学;小实验;作用
【正文】
物理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这种设计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浅谈初中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几点积极作用:
一、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实验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学生接触到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或用酒瓶底代替)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说出在野外矿泉水瓶不能乱扔的原因,以及寒冷的冬天可以用“冰”取“火”的原理。吹不落的乒乓球:拿一个玻璃漏斗让口朝下,把一个乒乓球放到宽口处。然后迅速从细口处猛力吹气。有趣的情景出现了:在学生猜测中本应掉下的乒乓球却一直在宽口处旋转着不落下。学生会观察归纳得出: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在讲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前,我让学生观察—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透过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来引起好奇,产生疑问。为了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我们把课后想想做做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安排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学生分组比赛,都希望自己小组获胜,于是翻资料,备器材、找“顾问”,情绪很高。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照相机模型,兴奋异常。就连平时不爱学习听课的学困生,都很自豪地献上自己得意的作品。评比时,同学们个个争着观察成像情况的好坏。亲自动手获得了“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切身感受。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就心服口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学生之间会交流,这比教师“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学习也会变得很轻松。课后小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说更胜一筹,因为这是他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他会印象深刻,成就感十足。“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许多可供观察的自然现象,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技术问题,有各种各样日常生活提供的训练课题和创造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去探索、研究一些疑难问题。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保持得长久,他们的普遍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困惑,感到莫大的压抑,导致听课无心,思想开小差,作业头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下去,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设计针对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合理地插入一些小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验直接体验进行自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无穷乐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瓶吞鸡蛋: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铺上一层沙子。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竖放在瓶口。让它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慢慢吞入瓶中。覆杯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让学生见证了大气压的“威力”。明白了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压中。在学“汽化和液化”时,我用一杯热开水让学生看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液化、蒸发分别是由哪种状态变成哪种状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明白了就地取材,也可以完成小实验,学生乐于课后自己做,与我交流做实验的心得。这样学生感兴趣、印象深、记得牢。既可解决某些器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课堂时间过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做中学”的乐趣,使小实验有充裕的时间顺利完成,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新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弥补了课堂物理实验的不足,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三、物理小实验可以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我们骑车走S形是斜面原理的应用;鞋底的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有益摩擦;喝水的水壶,是连通器;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坐沙发比坐硬板凳舒服,同样重的书包带用宽的比窄的要舒服,是为了减小压强……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积极开展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物理八年级、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下册、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八、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报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5]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
物理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这种设计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浅谈初中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几点积极作用:
一、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实验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学生接触到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或用酒瓶底代替)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说出在野外矿泉水瓶不能乱扔的原因,以及寒冷的冬天可以用“冰”取“火”的原理。吹不落的乒乓球:拿一个玻璃漏斗让口朝下,把一个乒乓球放到宽口处。然后迅速从细口处猛力吹气。有趣的情景出现了:在学生猜测中本应掉下的乒乓球却一直在宽口处旋转着不落下。学生会观察归纳得出: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在讲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前,我让学生观察—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透过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来引起好奇,产生疑问。为了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我们把课后想想做做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安排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学生分组比赛,都希望自己小组获胜,于是翻资料,备器材、找“顾问”,情绪很高。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照相机模型,兴奋异常。就连平时不爱学习听课的学困生,都很自豪地献上自己得意的作品。评比时,同学们个个争着观察成像情况的好坏。亲自动手获得了“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切身感受。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就心服口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学生之间会交流,这比教师“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学习也会变得很轻松。课后小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说更胜一筹,因为这是他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他会印象深刻,成就感十足。“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许多可供观察的自然现象,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技术问题,有各种各样日常生活提供的训练课题和创造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去探索、研究一些疑难问题。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保持得长久,他们的普遍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困惑,感到莫大的压抑,导致听课无心,思想开小差,作业头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下去,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设计针对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合理地插入一些小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验直接体验进行自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无穷乐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瓶吞鸡蛋: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铺上一层沙子。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竖放在瓶口。让它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慢慢吞入瓶中。覆杯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让学生见证了大气压的“威力”。明白了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压中。在学“汽化和液化”时,我用一杯热开水让学生看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液化、蒸发分别是由哪种状态变成哪种状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明白了就地取材,也可以完成小实验,学生乐于课后自己做,与我交流做实验的心得。这样学生感兴趣、印象深、记得牢。既可解决某些器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课堂时间过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做中学”的乐趣,使小实验有充裕的时间顺利完成,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新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弥补了课堂物理实验的不足,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三、物理小实验可以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我们骑车走S形是斜面原理的应用;鞋底的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有益摩擦;喝水的水壶,是连通器;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坐沙发比坐硬板凳舒服,同样重的书包带用宽的比窄的要舒服,是为了减小压强……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积极开展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然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物理八年级、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下册、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八、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报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5]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