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追寻有魅力的语文教学
【作者】 吴 杰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十二小学
【正文】魅力就是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它是一种神秘的品质,它是一种艺术而教学是一门科学。很好地运用艺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掌握科学。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一节课,达到教育效果,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魅力了。
一、追寻有魅力的启发教学
前些日子,我在西昌阳光学校观摩一节《找骆驼》的研究课课,他是西昌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宋伟上的阅读教学课: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执教老师从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其次是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这样观察说理的课文被执教者精美的课件,抑扬顿挫的语言,衷心的评价,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课堂气氛很活跃。
从执教老师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魅力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感受到了魅力是一种对别人的理解,魅力是一种感激,魅力是一种钦佩,魅力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神奇甘露……那如何才有魅力呢?魅力形成需要博学多才,博学就是积淀丰富的知识,能够出口成章,笔下生花。多才多艺就是知晓琴棋书画。这二者的具备会让你教育无声胜有声。魅力形成需要理解和宽容。 理解和宽容他人会使一个心灰意冷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理解和宽容他人,
师生和谐相处,会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默契。那就是理解,那就是宽容。看《伯牙绝弦》俞伯牙和钟子期之所以成为知音,那是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对方,俞伯牙起初弹琴无人问津,后来遇到钟子期,钟子期喜欢伯牙的琴声,成了他忠实的听众。伯牙感动,不仅如此,钟子期还能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感情,他们自然互相成为各自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有如失去了琴的灵魂,毅然绝弦。这就是理解产生的魔力。魅力形成需要自信。 自信可以让自己大胆尝试。俗话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如西昌市国学经典诵读《弟子规》时,采用国学经典与现代歌曲相结合,国学经典与舞蹈相结合,吸引了台下所有的观众的眼球,获得观众阵阵掌声。
二、追寻有魅力的教学
尽管语文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总有些纠缠不清,尽管语文教学总是遭受来自同行和行外人士的批评乃至诟病,但是许许多多语文教师的改革热情却从未衰减,对语文仍旧爱得一往情深,有着一份割舍不了的语文情结。用一首流行歌曲来形容这种现象: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但是,语文的面孔似乎确凿是有些模糊了,语文老师对语文的那份爱也似乎确凿是有些糊涂了。语文教学似乎怎么改都有点道理,又似乎怎么改都缺点东西。尤其是语文课,一会儿有人批判你“太僵太枯”,一会又有人批判你“太浮太泛”。最令人失望的是,有太多的学生对语文没有感觉。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她气血两亏,晦暗无华,成了一门没有魅力的学科。于是,经常有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该怎样教了,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该怎样上了。灰色的语文,落寞的语文课,成了语文教师心头难以言说的痛。
“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促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教学效果即会事半功倍。2012年3月凉山州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桥》的执教者这一点上做的很好。老师让学生读洪水逼近时的句子的描写,紧接着提问,在这湍急的洪水中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马上使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紧张危急的氛围中。为后面的这个老汉的形象作了铺垫。
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
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抓住“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这一大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不足:给学生评价不彻底 如“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答出是感叹句,也是祈使句,但老师没有肯定。老师要的是三个感叹号。
又如问学生“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有个学生说:“我的儿啊”,因为凶猛的洪水,冲走自己的儿子,是扯肝扯肺的痛,但老师没有加以肯定、赞美,亮点没有出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桥》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参与率高,教师及时评价,彰显教师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有魅力的语文教学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只要我们能够在时尚潮流的冲击中站得稳一点,在技术主义的泥潭中陷得浅一点,在急功近利的追逐中走得慢一点,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汉语自身特有的美,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一定可以逐渐消除学生对语文的隔膜,像唤醒久违的亲情一样,唤醒学生对母语的热情。扶正固本方能血气充盈,追寻有魅力的语文教学,以魅力语言为落脚点,以魅力课堂为主渠道,以构建学生生命成长的魅力家园为归宿,语文教学一定可以变得活力四射、光彩照人。
一、追寻有魅力的启发教学
前些日子,我在西昌阳光学校观摩一节《找骆驼》的研究课课,他是西昌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宋伟上的阅读教学课: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执教老师从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其次是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这样观察说理的课文被执教者精美的课件,抑扬顿挫的语言,衷心的评价,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课堂气氛很活跃。
从执教老师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魅力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感受到了魅力是一种对别人的理解,魅力是一种感激,魅力是一种钦佩,魅力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神奇甘露……那如何才有魅力呢?魅力形成需要博学多才,博学就是积淀丰富的知识,能够出口成章,笔下生花。多才多艺就是知晓琴棋书画。这二者的具备会让你教育无声胜有声。魅力形成需要理解和宽容。 理解和宽容他人会使一个心灰意冷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理解和宽容他人,
师生和谐相处,会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默契。那就是理解,那就是宽容。看《伯牙绝弦》俞伯牙和钟子期之所以成为知音,那是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对方,俞伯牙起初弹琴无人问津,后来遇到钟子期,钟子期喜欢伯牙的琴声,成了他忠实的听众。伯牙感动,不仅如此,钟子期还能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感情,他们自然互相成为各自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有如失去了琴的灵魂,毅然绝弦。这就是理解产生的魔力。魅力形成需要自信。 自信可以让自己大胆尝试。俗话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如西昌市国学经典诵读《弟子规》时,采用国学经典与现代歌曲相结合,国学经典与舞蹈相结合,吸引了台下所有的观众的眼球,获得观众阵阵掌声。
二、追寻有魅力的教学
尽管语文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总有些纠缠不清,尽管语文教学总是遭受来自同行和行外人士的批评乃至诟病,但是许许多多语文教师的改革热情却从未衰减,对语文仍旧爱得一往情深,有着一份割舍不了的语文情结。用一首流行歌曲来形容这种现象: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但是,语文的面孔似乎确凿是有些模糊了,语文老师对语文的那份爱也似乎确凿是有些糊涂了。语文教学似乎怎么改都有点道理,又似乎怎么改都缺点东西。尤其是语文课,一会儿有人批判你“太僵太枯”,一会又有人批判你“太浮太泛”。最令人失望的是,有太多的学生对语文没有感觉。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她气血两亏,晦暗无华,成了一门没有魅力的学科。于是,经常有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该怎样教了,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该怎样上了。灰色的语文,落寞的语文课,成了语文教师心头难以言说的痛。
“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促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教学效果即会事半功倍。2012年3月凉山州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桥》的执教者这一点上做的很好。老师让学生读洪水逼近时的句子的描写,紧接着提问,在这湍急的洪水中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马上使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紧张危急的氛围中。为后面的这个老汉的形象作了铺垫。
在后来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
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抓住“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这一大问题,让学生读读议议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不足:给学生评价不彻底 如“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答出是感叹句,也是祈使句,但老师没有肯定。老师要的是三个感叹号。
又如问学生“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有个学生说:“我的儿啊”,因为凶猛的洪水,冲走自己的儿子,是扯肝扯肺的痛,但老师没有加以肯定、赞美,亮点没有出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桥》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参与率高,教师及时评价,彰显教师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有魅力的语文教学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只要我们能够在时尚潮流的冲击中站得稳一点,在技术主义的泥潭中陷得浅一点,在急功近利的追逐中走得慢一点,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汉语自身特有的美,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一定可以逐渐消除学生对语文的隔膜,像唤醒久违的亲情一样,唤醒学生对母语的热情。扶正固本方能血气充盈,追寻有魅力的语文教学,以魅力语言为落脚点,以魅力课堂为主渠道,以构建学生生命成长的魅力家园为归宿,语文教学一定可以变得活力四射、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