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品情,让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殿堂
【作者】 申万富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铁炉乡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兴趣,有情感的投入,细心地体味。【关键词】品情;学生;古诗词
【正文】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情读诗,吟咏不止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教师还要动之以情,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使学生情感的弦得以奏响,使他们随同诗人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悲的情怀中。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课始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渲染,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再如《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这样设置情境激情: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不难体会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渐渐地就会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二、读活文字,积累素养
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人们发愤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诗歌是诗人们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渠道。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兴趣,有情感的投入,细心地体味。
(1)对同一时代诗人的关注。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而在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渗透,让孩子们动手去搜集这两位诗人的信息,让他们有兴趣去理解,去比较。他们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位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都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为学生学习相关的古诗词作了铺垫。
(2)对相同题材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时,就采用了对比教学的方法,把学生曾经学过的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这几首诗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史安西》和《赠汪伦》。这几首同为送别诗,它们的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有的是借写景间接抒情,有的通过叙事抒情,有的直接抒发感情。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深情;有的是表明自己玉洁冰清的节操;有的暗示和强调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的则委婉,悲凉,带着无限伤感。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渐比较,慢慢感受到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细微的情感差别,也就能在“诵”的过程中融进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古诗。
(3)对同一诗人不同社会背景的关注。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如杜甫这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绝句》这首诗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主要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鲜明,更突出春天景色的秀丽。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辞官返回成都老家。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心中情不自禁萌发无限的感慨。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诗人借助写景把动与静的这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展露给读者。这首诗跟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风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在经历“安史之乱”中过着漂泊的生活,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感受了人民的苦难,无时无刻都在期盼着能够平息战乱,在忽然听到这个消息后,喜极而泣,那种兴奋的感情溢于言表。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所处的年代,诗人自身的遭遇等情况进行搜集,便于孩子们的理解。孩子们有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后,就会不知不觉多读起古诗,主动地读古诗,从而自觉地学习古诗。
三、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⑴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四、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有时会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在诵读欣赏的时候,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填补或扩充,丰富诗歌的内容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古诗句的意思,更透彻感悟古诗的意境。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写的是诗人去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友人,却意外地看见了从友人的园子里伸出来的一支红杏。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园子里春意盎然的景象,而是从这支红杏中我们可以窥见满园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园子里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除了红杏,还可能会有些什么花呢?学生们除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还会引用学过的古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这样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仅课上“活”了,孩子们爱上了古诗,也会逐渐地运用起自己学过的古诗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古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优秀的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我们广大的教师要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正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情读诗,吟咏不止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教师还要动之以情,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使学生情感的弦得以奏响,使他们随同诗人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悲的情怀中。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课始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渲染,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再如《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这样设置情境激情: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不难体会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渐渐地就会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二、读活文字,积累素养
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人们发愤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诗歌是诗人们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渠道。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兴趣,有情感的投入,细心地体味。
(1)对同一时代诗人的关注。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而在语文教材里也有很多关于这两个人的作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渗透,让孩子们动手去搜集这两位诗人的信息,让他们有兴趣去理解,去比较。他们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一位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位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都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为学生学习相关的古诗词作了铺垫。
(2)对相同题材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时,就采用了对比教学的方法,把学生曾经学过的几首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这几首诗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史安西》和《赠汪伦》。这几首同为送别诗,它们的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有的是借写景间接抒情,有的通过叙事抒情,有的直接抒发感情。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深情;有的是表明自己玉洁冰清的节操;有的暗示和强调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的则委婉,悲凉,带着无限伤感。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渐比较,慢慢感受到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细微的情感差别,也就能在“诵”的过程中融进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古诗。
(3)对同一诗人不同社会背景的关注。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如杜甫这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绝句》这首诗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主要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鲜明,更突出春天景色的秀丽。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辞官返回成都老家。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心中情不自禁萌发无限的感慨。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诗人借助写景把动与静的这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展露给读者。这首诗跟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风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在经历“安史之乱”中过着漂泊的生活,经历了社会的动荡,感受了人民的苦难,无时无刻都在期盼着能够平息战乱,在忽然听到这个消息后,喜极而泣,那种兴奋的感情溢于言表。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所处的年代,诗人自身的遭遇等情况进行搜集,便于孩子们的理解。孩子们有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后,就会不知不觉多读起古诗,主动地读古诗,从而自觉地学习古诗。
三、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⑴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四、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有时会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在诵读欣赏的时候,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填补或扩充,丰富诗歌的内容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古诗句的意思,更透彻感悟古诗的意境。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写的是诗人去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友人,却意外地看见了从友人的园子里伸出来的一支红杏。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园子里春意盎然的景象,而是从这支红杏中我们可以窥见满园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园子里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除了红杏,还可能会有些什么花呢?学生们除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还会引用学过的古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这样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仅课上“活”了,孩子们爱上了古诗,也会逐渐地运用起自己学过的古诗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古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优秀的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我们广大的教师要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正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