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对小数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乔 敏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铁炉乡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思维始于动作。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操作
【正文】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小学数学离不开学具操作,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具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从以下三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在教学中,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从而促进认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3.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二、优化操作策略使操作更符合学生实际
  1.创设操作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
  (1)通过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兴趣的激发可以把学习需要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真切、可信的知识,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2)通过操作,为知识构建奠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通过对特定对象的操作及反省抽象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反省抽象一般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等这几个阶段。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以教师的演示来代替。
  2. 选择好恰当的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合作操作的能力。
  课改实施以来,合作操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操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操作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作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三、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后,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 
  总之,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迫切要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教育十论》
  [2]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
  [3]陈清荣 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4]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