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如何经历“新课改”的洗礼

【作者】 刘 芳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学校


【正文】科技创造世界,科技创造幸福生活。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有什么样教育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科技来。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以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主旨,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学习型和传承型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接受式和灌输式的。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过去的“追赶型”变成了现在的“超越型”,在实现由“大国梦”向“强国梦”转变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要实现转型跨越,即从以往的“学习传承型教育”转轨到“自主创新型教育”上来。新课改的目的就在于此,必须要从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考试诸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把我们的教育办成创新型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以往的传统教育下我们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我们教出的学生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虽然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得了冠军,可以却搞不出什么科技发明和创造,为此西方人把我们的学生讥讽为“两脚书架”或“驮着知识的骡子”。经济的全球化,激烈的科技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来。新课改是一场教育的洗礼,通过这场洗礼要实现教育的脱胎换骨。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上具有巨大的潜力,那么我们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经历“新课改”的洗礼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要顺利地实行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得换脑子,实现角色的转变。这就需要放下原有的权威,从“真理在握者”的角色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转变。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要用宽容的、发展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学生说那里那么多鱼我看见会大吃一顿。在上《小摄影师》时有学生就问: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高尔基有那么多……教师面对学生的这些见解难道要回避、甚至斥责吗?传统的教育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学生没有了对老师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求知。这样他们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个性就会得到展示,创造潜力就能得到发挥。 
  二、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传统教学中学生端坐静听,老师讲,学生听、记、读、背。教师把教材讲完了自然认为课也上完了。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会学了多少,教师很少顾及。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古人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在某些方面比学生早学到了一些知识,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而不应该把自己当成是高高在上的教授、真理在握的天使。时刻抱着“青出于蓝而手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观念。传统教育观认为“严师出高徒”,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取消“高压”以打破对学生的思想禁锢,解放学生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理念定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我们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一切为了学生”,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真正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不仅是有计划、预设的,而且更是一个开放、动态和生成的过程。要转变那种预定教学目标的“框架化”为学生自主的“体验化”,要注重学生与教学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害怕矛盾,不回避矛盾,要在教学情境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来。 
  传统的学习观:老师让我读我就读,老师让我写我就写。学生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习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要做到学与思结合、学与问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做结合、学与记结合。要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学能力与鉴别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按自学—互学—求师的程序来施教。 
  三、注重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认为只要脑子聪明好使、能考高分就大有希望,就是好学生,至于他们的情感、意志力、忍辱力、行为习惯、生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却不闻不问。其不知这样的结果却把学生培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住风浪的考验,一遇挫折就会夭折。语文具有人文教育的特长,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以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毅正直的品格。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一位学生这样谈他学文后受到的启发:“我平时做作业遇到难题时,不去动脑思考,就去问同学或者爸爸妈妈,只想得到现成答案。学了这篇课文,我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应该向孙膑学习,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困难,认真思考,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我对学生这种情感给予了积极地肯定。《跳水》一文的学习,培养了学习果断、沉着、机智和冷静的品格。 
  新课改是一场洗礼,我们必须要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以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方法来从事教育事业。在今后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会继续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学习和探索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成长提高于新课改的伟大进程中。我要用“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有爱就有教育”这两句话来激励自己、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含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新课改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