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注课堂生成 还原生命本色
【作者】 廖朝东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东林乡中心校
【摘要】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真正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方位开放课堂,促使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空间;及教师的智慧引领生成最具生命活力和本真特色的课堂。【关键词】信任学生;开放课堂;勤于思考;智慧引领
【正文】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生成”最具学生生命活力和本真特色。那么,如何关注课堂生成,还原学生生命的本色呢?
一、信任学生,为精彩的生成提供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舒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才能和智慧的舞台,那么,学生的精彩表现就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例如,在教学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时,学生对戏曲的种类、戏曲的知识不感兴趣,问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改成“咱班大舞台”,教师欣然同意。学生欢欣雀跃,在课代表的组织发动下,很快提交了合理而有创意的方案。经过两周的准备,一场精彩的演出展现在舞台上。台上演员吹拉弹唱说,异彩纷呈;台下观众赏心悦目,大饱眼福。穿插其间的小记者对小演员的采访更是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获取了多方面的知识。教室真正成了学生尽情展现才干的大舞台,成了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大舞台。这样的效果实在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而这个美丽的意外恰恰是基于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让学生甩开膀子干,放手的课堂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美丽。
二、开放课堂,为精彩的生成搭建平台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要能品味春花秋月的美,能感悟残阳春雪的恋,能奔涌出撼人心胸的情。因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又如何能让学生融入那极富情感的文字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还可以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自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都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交流就是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以前的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多元参与”、“交流互动”的课堂,以学生是否乐学、会学、学会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多数孩子希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套用一位著名汽车推销员的话说,就是“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是用一种方式来让孩子们读课文,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有一个孩子喜欢画画,一边读一边画,不一会儿便把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画了下来。而其他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很多,譬如查阅资料,丰富理解;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沉思默想,学而识之等等。只要他们觉得实用可行,都应给予鼓励。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每一篇课文当中都饱含着作者或悲或喜的情感,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风景。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细心地品悟语言,积累词句,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方式,还应该让学生透过语言去领悟人物的情感,始终以饱满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走进作者的心,去悲其所悲,去乐其所乐。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三、勤于思考,为精彩的生成提供空间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各种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思考,还能使学生真情投入地以自身经验去建构新知,为培养思维、锻炼能力、获取新知提供足够的空间。
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学生质疑:“第6、10自然段中‘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和‘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这两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为什么都用了逗号?”是啊,按照以往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这儿应该用顿号。是鲁迅先生用错了标点?还是另有用意?教师让学生再读读课文,能不能找到用逗号的原因。于是,学生们兴致盎然,开始品词论句起来。有的联系到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及他的写作风格,说是鲁迅先生一时的笔误;也有的说,这里之所以用逗号,是鲁迅先生别有用意……利用这一时机教师让分别读一读用顿号和用逗号的句子,看一看哪一种更合理。结果学生们惊奇地发现,用顿号的句子,朗读速度要快,不像是在给“我”讲述,而像在背诵;而用了逗号,读起来一字一顿,像是在一边回忆,一边给“我”描述“他知道的许多稀奇的东西”,所以这两句中用上逗号更合理,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真实而又开放的课堂里,“生疑”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根本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有提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巧妙地将学生的“疑”及时捕捉,生发灵感,让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抒发情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还原课堂学习的本来面目。
四、智慧引领,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保障
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能力。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巧妙点化,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走向偏谬时,教师需及时引导调控,在不经意处着力,“抓回”散乱的思维;学生的探究停留在浅表层次时,教师要追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思路比较狭窄时,教师要牵线搭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我认为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以生活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知识,陶冶情操。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现有通道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生成”最具学生生命活力和本真特色。那么,如何关注课堂生成,还原学生生命的本色呢?
一、信任学生,为精彩的生成提供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教师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就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自由舒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才能和智慧的舞台,那么,学生的精彩表现就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例如,在教学综合性活动《戏曲大舞台》时,学生对戏曲的种类、戏曲的知识不感兴趣,问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改成“咱班大舞台”,教师欣然同意。学生欢欣雀跃,在课代表的组织发动下,很快提交了合理而有创意的方案。经过两周的准备,一场精彩的演出展现在舞台上。台上演员吹拉弹唱说,异彩纷呈;台下观众赏心悦目,大饱眼福。穿插其间的小记者对小演员的采访更是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获取了多方面的知识。教室真正成了学生尽情展现才干的大舞台,成了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大舞台。这样的效果实在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而这个美丽的意外恰恰是基于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让学生甩开膀子干,放手的课堂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美丽。
二、开放课堂,为精彩的生成搭建平台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要能品味春花秋月的美,能感悟残阳春雪的恋,能奔涌出撼人心胸的情。因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又如何能让学生融入那极富情感的文字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还可以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自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都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交流就是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以前的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多元参与”、“交流互动”的课堂,以学生是否乐学、会学、学会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
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多数孩子希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套用一位著名汽车推销员的话说,就是“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是用一种方式来让孩子们读课文,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有一个孩子喜欢画画,一边读一边画,不一会儿便把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画了下来。而其他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很多,譬如查阅资料,丰富理解;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沉思默想,学而识之等等。只要他们觉得实用可行,都应给予鼓励。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每一篇课文当中都饱含着作者或悲或喜的情感,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风景。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细心地品悟语言,积累词句,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方式,还应该让学生透过语言去领悟人物的情感,始终以饱满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走进作者的心,去悲其所悲,去乐其所乐。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三、勤于思考,为精彩的生成提供空间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各种问题,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思考,还能使学生真情投入地以自身经验去建构新知,为培养思维、锻炼能力、获取新知提供足够的空间。
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学生质疑:“第6、10自然段中‘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和‘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这两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为什么都用了逗号?”是啊,按照以往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这儿应该用顿号。是鲁迅先生用错了标点?还是另有用意?教师让学生再读读课文,能不能找到用逗号的原因。于是,学生们兴致盎然,开始品词论句起来。有的联系到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及他的写作风格,说是鲁迅先生一时的笔误;也有的说,这里之所以用逗号,是鲁迅先生别有用意……利用这一时机教师让分别读一读用顿号和用逗号的句子,看一看哪一种更合理。结果学生们惊奇地发现,用顿号的句子,朗读速度要快,不像是在给“我”讲述,而像在背诵;而用了逗号,读起来一字一顿,像是在一边回忆,一边给“我”描述“他知道的许多稀奇的东西”,所以这两句中用上逗号更合理,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真实而又开放的课堂里,“生疑”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根本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有提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巧妙地将学生的“疑”及时捕捉,生发灵感,让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抒发情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还原课堂学习的本来面目。
四、智慧引领,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保障
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能力。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巧妙点化,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走向偏谬时,教师需及时引导调控,在不经意处着力,“抓回”散乱的思维;学生的探究停留在浅表层次时,教师要追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学生的阅读遇到障碍、思路比较狭窄时,教师要牵线搭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我认为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以生活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