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禄绍群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二小学

【摘要】学习古诗对引导学生吸取古人智慧,站在巨人肩上迅速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和家长必须从小学着手抓起。为了顺应小学生喜读爱背,形象思维占优势,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体味古诗词的诗趣,从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从中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确,这些优秀诗篇就像中华民族的脉搏,千百年来,无时无刻不撞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滋润着我们的性情。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味诗趣,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烘托氛围,引导切身体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在新奇多变的事物强烈刺激下会提高兴奋度。同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学习氛围之中。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画面、声音、色彩和音乐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自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一切景物和人物仿佛触手可及,有切身体验和感受。以教学《山行》为例,可以创设情境,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漫山的红叶,引领学生到野外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感受秋天的美景。学生顿时就会一片沸腾,兴奋到了极点。在画面上,学生看到了一幅秋景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和谐优美。这时学生已经动容,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体味,感受曲折的石径、险峻的山势,并提出问题:身临其境,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水到渠成。运用多媒体,学生徜徉在秋天的美景之中,充分感受了诗情画意,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体味情境,感受古诗文意境 
  诗和画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共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共同的结构美和韵律美,等等。自古以来就诗画不分,诗情和画意一直是紧密相连的,一首诗的本身就是一幅内容深刻的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用画面表现诗词的内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理解诗词的内容,在头脑中想象诗词所展现的画面,呈现出几个关键的内容,如秋夜、月落、枫桥边、江面、渔火、乌鸦的啼叫,为后面的绘画定下了主体的结构。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诗人漂泊在外,秋夜难眠,再加上秋夜深深,乌鸦啼叫,更是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为绘画奠定色彩的基调。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感悟,增加一些其他内容,更加烘托诗人的羁旅生涯,让画面更加充实丰富。绘画时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的影响,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现自我,充满个性,进而感受到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从体味到的情境中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认真品读感悟,感受古诗明快意境 
  以前每学习一首诗歌,总会想起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左右摇摆的姿势,总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朗读方式呢?随着对诗词理解的不断加深才恍然大悟,原来每首诗中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品味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略到语言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情感,这样明快的意境才能被感受得到。因此,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并且要循序渐进,由初读到细读,再到精读,逐步领会。以诵读《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在诵读之初,先在文字上对学生进行疏通和指导,为后面的朗读做好铺垫。诗的题目中可以抓住“送”字,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首送别诗,奠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明确孟浩然要到达的地点,让学生知道“广陵”是扬州的别称,理解“之”的另一个用法。在理解诗的内容时,抓住“辞”“尽”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画面音乐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意境之中。朗读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尽展个性朗读,之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再读,直读到能感受古诗明快的意境为止。
  四、学会品词析句,体味诗情与诗趣 
  古人写诗时往往字斟句酌,不论是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关的“绿”,还是与贾岛“僧敲月下门”有关的“敲”,都是美丽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诗是语言中的精华,诗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一字一句都达到完美的境界,甚至没有第二个字可以替代。学习古诗词必须学会品词析句,体味诗中的情和趣,但是在品词析句时要注意不能孤立讲解,让古诗失去它原本的语言魅力。教学时既要品词析句,又不能过多地讲解,这也许会让一些教师无所适从。其实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就不难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应重点考查学生凭借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必追求标准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体味诗情,以学习陆游的《示儿》为例,重点体会诗中的“悲”这个诗眼之词,从“悲”体会到诗人满腔的爱国之情。还可以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比较阅读,效果会更显著。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独特的语言艺术内涵丰富,引领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学习起来依然韵味无穷,既带给人美感,又给人以启迪。我们应品词析句,体味诗趣,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文化积累。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味诗趣,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贾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原则分析[J].语数外学习(小学版),2013(03). 
  [2]覃发清.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J].科技资讯,2011(02). 
  [3]黄碧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创新探讨[J].华章,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