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分组学习的反思

【作者】 符纯清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桃花乡中心校


【正文】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广大教师普遍接纳,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对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分组合作学习正是实现之一过程的有效手段。
  通过学习新课标,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学习结果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的方法,使学生强烈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只有我尽力,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独立打拼,个人竞争的学习现象,让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上,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
  可是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却是另一番景象:现象一,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合作”学习的环节。有的教师尚未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就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干脆了示几个小问题,甚至诸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本文选自他的哪部作品?这类教材直接提供答案的问题也进行合作学习。
  现象之二: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前后桌”展开讨论,结果课堂一片喧哗,但教师却放任自流,没有给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这种热闹的背后,各小组的成员常有“开小差”、“闲聊”等根本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
  现象之三:课堂上,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只顾忙自己的。单一凭借自己“经验”教学,不重视个体学习。课上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后,就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要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学习之上。
  现象之四:课堂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各小组的成员表现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内向,听教师的话或表现欲强的学生,而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搭便车”,坐观其他学生活动,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教学没有起到互惠、共进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部分教师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赶时髦”。没有切合实际,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确定,仅随随便便限于“前后桌”,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与讨论具有随意性;3、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合作,还是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效率;4、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偏爱和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他们的在课堂上参与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因为害怕同合者,懒于思考,一味地依赖于好学生,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互补性,同时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确的分工。
  课堂上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现象,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分组合作学习,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发展的格局。我觉得应从如下几方面实施:
  1、更新理念,促进教学,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合作学习的众多组织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为小组人数适中,成员相对稳定,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同时也有利于老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次,教学中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以所要学的内容上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确实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进行合作。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学生小组研讨,避免教学中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这容易让合作流于形式。如五年级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英雄雨来》等这些课文,就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明显。
  2、明确差异,摆正位置。小组合作学习与一般性小组讨论的概念是存在差异。虽然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确少不了讨论、交流,可这都是建立在明确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的基础上,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学时,应预先设计方案,明确教学目标。环节上应以合作学习的计划性,消除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自然随机性。过程上应在活动开始前,明确讨论目标,小组活动规律、纪委要求等。如每个小组要知道自己应该解决什么?或者教师在合作学习前,让学生质疑,这样便地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
  3、身临其境,以身示范。与学生一样,我们教师之间,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个性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通过研讨老师间互相启发、借鉴、补充。例如:我们现在所倡导“集体备课、说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广大教师了解到要想课堂上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强,教师就应该身先士卒,身临其境,以身示范。要知道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参观者,而应主动参与到小组之中进行指导,当学生小组活动开展顺利时,及时鼓励,当学生出现争执时,及时进行点拨,为学生思维指明方向。课堂上尽量没有空洞地讲解,没有包办代替。
  4、以生为主,共同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应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思考、进步的机会或受表扬的机会。因此,组建合作小组时,强调异质分组,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小组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团队,就像我们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既要善待自我,又要学会欣赏别人,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我们对组内的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合作的手段也有许多。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合作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让学生在合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习合作。真正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发展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