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郑 敏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江集学区江新营小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新课程;素质;方法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思想基础
  1、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斥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去讲解课文内容。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就必须做到: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望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学生观。要真正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坚持正确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1、基础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也要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学生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牢,才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2、民主性原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甚至于被扼杀。因此,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鼓励与众不同的疑问等。
  3、启发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由于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往往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励性原则。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少用负评价,即使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是幼稚的、荒谬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嘲笑、讽刺和压制他们。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源于一定的兴趣、爱好,源于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指责和惩罚不但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抑制学生创新。
  三、改革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等等,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从而在这种创设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尊重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二是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外,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让学生在拓宽思路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里能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像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就这样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通过个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通过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