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艳菊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正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题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使其终身受益。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学会粗读和精读有关内容。对于教材新内容的章节预习,由于只要求在阅读时掌握所学知识的概貌,将教材内容在脑海中串联成线,了解知识的条理特点,故只需粗读。而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的结构特点、性质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需反复阅读、体会、思考、记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则需在阅读中加以对比,体会特点,增强记忆。对于有疑难的地方,则要做出标记,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这就需要精读。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预习,能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日积月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指导
  听课方面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观察、思维和笔记之间的关系。听课和观察均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听清楚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的导入及形成,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听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记好课堂笔记。记教师的独创之处,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课本都有加工之处,这些加工之处是教师参考了大量资料后智慧的结晶。记教师点拨的学习方法,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学习方法要作好笔记。记未听懂的内容和产生的新问题,发现问题是认识上的进步,问题获解是知识水平的提高,听完一堂课或学完一个内容,必然存在还未明白的问题或产生新的疑问,因此,记下这些便于进一步思索,甚至求师、求书、求同学协助解决。这样使学生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分析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记小结、记特征习题等。让学生明确:记的目的是为听和思维服务的,切勿顾此失彼。
  三、 独立思考方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同一类题目老师讲的时候似乎都懂,而自己独立做时则不知如何下手!这就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上课、作业及试卷讲评做起。
  首先,上课时尽可能使学生眼、脑、手并用。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使得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自觉性很低,学习效果也不佳,特别是在处理新情境下的问题时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着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使得单一的学习方式动态化,让学生尝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学习过程的快乐,以及独立思考的喜悦。同时,课堂还需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用耳、用眼、用鼻,听、说、读、写,不断变化。在动中刺激,在用中独立思考,在变化中消除疲劳!如把“讲解式”改成“问题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其次,作业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无论是课堂上的练习作业,还是课后的家庭作业,都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克服依赖教师讲的习惯。同时老师讲解时,也要点到为止,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避免面面俱到,替学生包办。对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应该及时指出,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能面批的作业尽量面批,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及时纠错。而对于作业中的共同性错误,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补漏,并选择相关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第三,每次考试之后,进行试卷讲评,可由学生自己先评。单元测试卷的评卷,也可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这样学生在批改试卷中,会积极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发现出错的地方能独自分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在教师讲评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将其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思考,存在差异时会提出并与老师探讨。实际上有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可能比老师的要简捷,也会引发其余学生的思考。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适时鼓励,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整理、归纳方法指导
  当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果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贮存,相近的知识概念还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进行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月、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方法。
  (1)相关归纳 一般可通过字、词、意等的相似或相关来建立联系,从而归纳总结。数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公式很相似,极易混淆,把几个相似或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归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温故知新,相互弥补,加深理解,有助于学生主题思维意识的培养。
  (2)推导归纳 根据学生获得的个别结论,引导他们去总结推导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推导而来的知识与方法,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运用熟练、灵活,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会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分析问题。
  (3)概括归纳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数学思维。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整体性、综合性的总结,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为数学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