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观教育
【作者】 周 艳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中职学生由于身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有很多误区,在“谈恋爱”时容易产生矛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怀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鉴赏爱情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爱情观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18岁之间,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渴望“爱”与“被爱”。与异性的接触和交往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但由于身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有很多误区,在“谈恋爱”时容易产生矛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怀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鉴赏爱情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中职学生“谈恋爱”中存在的误区
1、恋爱动机不纯。
李开复说过:“因为优秀而被吸引,因为吸引而被爱,因为被爱而学会爱,这才是爱的过程。”而很多中职学生谈恋爱仅仅是因为虚荣心、叛逆心和从众心理作祟。虚荣心表现为某些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做引以为荣的事情,认为是他人对其容貌和能力的肯定。叛逆心表现为某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反抗心理,通过与异性交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得到别人的认同。从众心理表现为某些学生是因为在好奇心和周围同伴的影响下产生了恋爱行为。
2、恋爱目的不明确。
“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中职学生谈恋爱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他们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学校生活”,很少考虑将来。快速地恋爱,快速地分手,“爱情”早已失去了神圣感。只在乎爱的过程而轻视爱的结局,体现了中职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3、恋爱中道德观念淡化
由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受西方文化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使得中职学生的性观念出现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做出亲密的行为;他们可以在交往很短时间内直接称呼对方“老公”、“老婆”;他们可以在寝室里骄傲地把“开房经历”作为“谈资”;他们毫不避讳“婚前性行为”,毫不在意“偷食禁果”会对双方造成的影响等;种种行为都折射出中职学生在恋爱中道德观念的淡化,甚至丧失。
二、如何通过文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既然存在这么多误区,我们所要做的就应该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使得他们能够认识爱情,学会去爱。究竟什么是正确的恋爱观呢?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如下几点:
1、认识爱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是对你的爱情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真爱应该是以互爱为前提,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在《静女》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体会到女子“爱而不见”的俏皮可爱,男子“搔首踟蹰”的淳朴憨厚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一往情深,领会到爱情的淳朴和自然。通过《在桥边》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文中的“我”虽然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但爱情却点亮了“我”原本灰暗单调的生活,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愿意是激流》中,作者认为爱情就是要保持忘我地投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为心爱的人带来幸福。而最终诗人裴多菲也因其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心爱的姑娘,两人结成伉俪。所以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充满责任和奉献,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力量的。
2、学会尊重。
恋爱是男女双方相互钦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在态度、举止、言语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在恋爱过程中,女生要坚守自尊,男生要懂得尊重。《致橡树》中,诗人把两棵树当成了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象征,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的关系,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有自身价值的爱情观。这种正确的爱情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3、忠诚专一。
忠诚和信任是爱情和婚姻的基础。爱情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之间的爱慕关系,这种关系决不允许第三者的介入,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也是它区别与友情最基本的方面。“三角关系”甚至“多角关系”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是对专一、纯洁的爱情的亵渎,也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雷雨》中的周朴园爱上仆人鲁侍萍后始乱终弃,抛妻弃子,又取了有钱人家的小姐繁漪。可是作为继母的繁漪却爱上了自己的儿子周萍,但是周萍真正爱的人又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多角关系”、“乱伦关系”直接导致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由此可见,道德沦丧、对爱情不忠贞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谈恋爱不是儿戏,更不是“过家家”,恋爱双方都应该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对待双方,给对方多一些空间和尊重,少一分猜疑与约束。
4、直面挫折
爱情的道路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学会面对爱情道路上的各种挫折。《永远的蝴蝶》中主人公失去恋人后备受悲痛、悔恨、自责的折磨,但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命。活着才是对逝去的生命最好的慰藉。可以借此教育学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殉情观不可取,不要轻易为了爱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只有活着才能享受爱情,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通过子君和绢生的悲剧告诫青年:“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爱情是双向的、相互的,一旦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所以面对失恋,首要应该正视它,不能去逃避,更不能去苦苦纠缠对方,寻死觅活。面对失恋带来的痛苦,要学会如何去宣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世敏、寒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问题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18岁之间,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渴望“爱”与“被爱”。与异性的接触和交往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但由于身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有很多误区,在“谈恋爱”时容易产生矛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怀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鉴赏爱情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中职学生“谈恋爱”中存在的误区
1、恋爱动机不纯。
李开复说过:“因为优秀而被吸引,因为吸引而被爱,因为被爱而学会爱,这才是爱的过程。”而很多中职学生谈恋爱仅仅是因为虚荣心、叛逆心和从众心理作祟。虚荣心表现为某些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做引以为荣的事情,认为是他人对其容貌和能力的肯定。叛逆心表现为某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反抗心理,通过与异性交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得到别人的认同。从众心理表现为某些学生是因为在好奇心和周围同伴的影响下产生了恋爱行为。
2、恋爱目的不明确。
“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中职学生谈恋爱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他们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学校生活”,很少考虑将来。快速地恋爱,快速地分手,“爱情”早已失去了神圣感。只在乎爱的过程而轻视爱的结局,体现了中职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3、恋爱中道德观念淡化
由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受西方文化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使得中职学生的性观念出现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做出亲密的行为;他们可以在交往很短时间内直接称呼对方“老公”、“老婆”;他们可以在寝室里骄傲地把“开房经历”作为“谈资”;他们毫不避讳“婚前性行为”,毫不在意“偷食禁果”会对双方造成的影响等;种种行为都折射出中职学生在恋爱中道德观念的淡化,甚至丧失。
二、如何通过文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既然存在这么多误区,我们所要做的就应该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使得他们能够认识爱情,学会去爱。究竟什么是正确的恋爱观呢?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如下几点:
1、认识爱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是对你的爱情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真爱应该是以互爱为前提,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在《静女》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体会到女子“爱而不见”的俏皮可爱,男子“搔首踟蹰”的淳朴憨厚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一往情深,领会到爱情的淳朴和自然。通过《在桥边》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文中的“我”虽然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但爱情却点亮了“我”原本灰暗单调的生活,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愿意是激流》中,作者认为爱情就是要保持忘我地投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为心爱的人带来幸福。而最终诗人裴多菲也因其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心爱的姑娘,两人结成伉俪。所以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充满责任和奉献,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力量的。
2、学会尊重。
恋爱是男女双方相互钦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在态度、举止、言语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在恋爱过程中,女生要坚守自尊,男生要懂得尊重。《致橡树》中,诗人把两棵树当成了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象征,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的关系,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有自身价值的爱情观。这种正确的爱情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3、忠诚专一。
忠诚和信任是爱情和婚姻的基础。爱情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之间的爱慕关系,这种关系决不允许第三者的介入,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也是它区别与友情最基本的方面。“三角关系”甚至“多角关系”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是对专一、纯洁的爱情的亵渎,也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雷雨》中的周朴园爱上仆人鲁侍萍后始乱终弃,抛妻弃子,又取了有钱人家的小姐繁漪。可是作为继母的繁漪却爱上了自己的儿子周萍,但是周萍真正爱的人又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多角关系”、“乱伦关系”直接导致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由此可见,道德沦丧、对爱情不忠贞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谈恋爱不是儿戏,更不是“过家家”,恋爱双方都应该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对待双方,给对方多一些空间和尊重,少一分猜疑与约束。
4、直面挫折
爱情的道路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学会面对爱情道路上的各种挫折。《永远的蝴蝶》中主人公失去恋人后备受悲痛、悔恨、自责的折磨,但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命。活着才是对逝去的生命最好的慰藉。可以借此教育学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殉情观不可取,不要轻易为了爱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只有活着才能享受爱情,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通过子君和绢生的悲剧告诫青年:“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爱情是双向的、相互的,一旦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所以面对失恋,首要应该正视它,不能去逃避,更不能去苦苦纠缠对方,寻死觅活。面对失恋带来的痛苦,要学会如何去宣泄。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世敏、寒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