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元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
【作者】 谢小芽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天成实验学校
【摘要】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有直接的教学意义,更有促进成才的重大价值。恰当应用多元化有效教学方式,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密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潜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新时期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职责。【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有效引导;积极性;提高效益
【正文】
语文是一门见效很慢的学科,这也使得学生对语文有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学不学一个样,反正分数也不好往上提。至于阅读更是没有一定之规,读什么,不读什么,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短时间也无法见效,因此,学生就变得对语文教学懒散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适度扩展,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先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会引导学生逐渐对语文感兴趣,对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不知不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语文的教学效率自然会逐渐提高。例如,在讲成语的时候,涉及到三十六计的内容,我延伸到相关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放出异彩,学生的积极性真的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以比赛的形式考查了三十六计的内容,学生们积极性依然很高,记得滚瓜烂熟。我还留了课下作业,让学生积累每一个计策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在语文课上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班里掀起一股学习语文的热潮。可见增强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二、适度引入人文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其实是灵动的,但大多数教师把语文上成了死板的知识讲解课、记忆检验课、考试机器训练课,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将语文课堂的内容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适度引入课外的一些历史人文知识。例如,在讲《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将这篇课文扩展了一下,先让学生对本篇课文熟读成诵,并将岳阳楼的相关历史文化一一介绍给学生,通过它,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当岳阳楼深深印在学生脑海的时候,我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我用视频让学生欣赏了另三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通过这一短片,学生了解到祖国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之情。每一座名楼都是一个立体的文化集结点,学生们将这些文化名楼了解之后,文化积淀也就变得深厚。语文不应该是一堵墙,而应该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横切面,或是一个窗口,学生由此看到语文天地的博大美丽。
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现代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处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收获知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思维过程中学会思维,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根本途径。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我就引导学生辨析、理解标题,一个学生说是“治理沙漠”,另一个说是“改造沙漠”。我肯定后,要求学生再读文章深入思考。学生读后有的说标题突出了沙漠的危害大,因为沙漠是人类的敌人;有的认为标题突出了治理沙漠的难度很大,才用“进军”二字,表明要像军队攻克堡垒那样才能征服沙漠;也有的阐明了“进军”的另一层含义:不仅是防御,而且要进攻;不仅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把沙漠变成绿洲。通过此番讨论,我引导学生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那就是: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进行广泛思考,这样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四、引发疑问激起求知兴趣
引发疑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于平淡无奇处引疑。许多白话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一读,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如能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见其自读之未见,闻自学之未闻,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引疑。例如,我让学生读《故乡》中这么一段:“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学生觉得这段话最浅显不过了,遣词造句普普通通,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值得探究吗?此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师:烛台是什么?生:插蜡烛用的东西。师:对!那么香炉呢?生:插香用的东西。师: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生:求神拜佛。这虽未及本质,但毕竟扶人“上路”了。然后,联系到“银项圈、取名闰土、崇拜偶象”。这些问和答,它们是同一种东西支配的结果——“精神麻木”。二是于深层蕴意处引疑。典范文章中常常韵味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富,或结构精巧,或韵味优美,或包含哲理,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一经教师发现其中奥妙,引发疑问,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在讲《变色龙》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既然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那么,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作品中是怎样来写主人公“变”的?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通过相互提问、讨论、解答,不仅理清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把握住了主人公奥楚篾洛夫那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言,思维活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三是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引疑。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导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经常这样激疑问生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美事来做,才能有所收益。这就要求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优化小组合作模式提升语文课堂积极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
[2]郑武平.借助赏识教育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J].新教师,2016(02).
语文是一门见效很慢的学科,这也使得学生对语文有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学不学一个样,反正分数也不好往上提。至于阅读更是没有一定之规,读什么,不读什么,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短时间也无法见效,因此,学生就变得对语文教学懒散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适度扩展,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先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会引导学生逐渐对语文感兴趣,对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不知不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语文的教学效率自然会逐渐提高。例如,在讲成语的时候,涉及到三十六计的内容,我延伸到相关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放出异彩,学生的积极性真的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以比赛的形式考查了三十六计的内容,学生们积极性依然很高,记得滚瓜烂熟。我还留了课下作业,让学生积累每一个计策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在语文课上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班里掀起一股学习语文的热潮。可见增强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二、适度引入人文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其实是灵动的,但大多数教师把语文上成了死板的知识讲解课、记忆检验课、考试机器训练课,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将语文课堂的内容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适度引入课外的一些历史人文知识。例如,在讲《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将这篇课文扩展了一下,先让学生对本篇课文熟读成诵,并将岳阳楼的相关历史文化一一介绍给学生,通过它,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当岳阳楼深深印在学生脑海的时候,我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我用视频让学生欣赏了另三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通过这一短片,学生了解到祖国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之情。每一座名楼都是一个立体的文化集结点,学生们将这些文化名楼了解之后,文化积淀也就变得深厚。语文不应该是一堵墙,而应该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横切面,或是一个窗口,学生由此看到语文天地的博大美丽。
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现代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处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收获知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思维过程中学会思维,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根本途径。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我就引导学生辨析、理解标题,一个学生说是“治理沙漠”,另一个说是“改造沙漠”。我肯定后,要求学生再读文章深入思考。学生读后有的说标题突出了沙漠的危害大,因为沙漠是人类的敌人;有的认为标题突出了治理沙漠的难度很大,才用“进军”二字,表明要像军队攻克堡垒那样才能征服沙漠;也有的阐明了“进军”的另一层含义:不仅是防御,而且要进攻;不仅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把沙漠变成绿洲。通过此番讨论,我引导学生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那就是: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进行广泛思考,这样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四、引发疑问激起求知兴趣
引发疑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于平淡无奇处引疑。许多白话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一读,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如能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见其自读之未见,闻自学之未闻,学习兴趣定然激增。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引疑。例如,我让学生读《故乡》中这么一段:“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学生觉得这段话最浅显不过了,遣词造句普普通通,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值得探究吗?此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师:烛台是什么?生:插蜡烛用的东西。师:对!那么香炉呢?生:插香用的东西。师: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生:求神拜佛。这虽未及本质,但毕竟扶人“上路”了。然后,联系到“银项圈、取名闰土、崇拜偶象”。这些问和答,它们是同一种东西支配的结果——“精神麻木”。二是于深层蕴意处引疑。典范文章中常常韵味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富,或结构精巧,或韵味优美,或包含哲理,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一经教师发现其中奥妙,引发疑问,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在讲《变色龙》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既然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那么,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作品中是怎样来写主人公“变”的?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通过相互提问、讨论、解答,不仅理清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把握住了主人公奥楚篾洛夫那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言,思维活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三是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引疑。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导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经常这样激疑问生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美事来做,才能有所收益。这就要求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优化小组合作模式提升语文课堂积极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
[2]郑武平.借助赏识教育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J].新教师,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