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问题症结及对策探讨
【作者】 缪瑞林
【机构】 云南省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正文】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问题症结
1. 片面强调学科理论,盲目定位课程设置
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不仅不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是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形成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课程。
2. 教学相对滞后于实践,结构内容陈旧老化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育相对滞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的速度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陈旧老化现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大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是几年一贯制,根本没有反映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及新应用。因此,部分毕业生抱怨“学校里学的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没有教”等不无道理。
3.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学生低估了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难度,认为“所有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电脑的实践操作经验就可以掌握”。
而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Word 使用等9个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情况是在第一学年开设。如此短的教学时间,要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是离不开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等职业学校层次各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或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或因教学大纲的束缚,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更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这势必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对策探讨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分配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因此,它既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理论知识加上实践操作这两方面的综合应该是对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就目前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至少应包含:在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硬件设备的选购、配置、安装和调试能力;熟练运用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的能力;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能力等等。课程设置也应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得比例,进行适当选择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夯实基础理论
教学模式是运用教学规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遵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采用模块教学的形式。在统一进行授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别,合理进行重点方向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学有所长。
3.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变注入式、封闭型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再次对学生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操作型人才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应该对超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理解能力的、理论性强但实用性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如“C语言”“汇编语言”等,果断地以少讲或不讲处理,而代之以直观性强、实用性高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组装、故障排除等,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安装、调试、故障排除。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常讲常新的话题。只有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使教与学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
1. 片面强调学科理论,盲目定位课程设置
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不仅不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是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形成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课程。
2. 教学相对滞后于实践,结构内容陈旧老化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育相对滞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的速度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陈旧老化现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大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是几年一贯制,根本没有反映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及新应用。因此,部分毕业生抱怨“学校里学的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没有教”等不无道理。
3.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学生低估了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难度,认为“所有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电脑的实践操作经验就可以掌握”。
而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Word 使用等9个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情况是在第一学年开设。如此短的教学时间,要让教师完成教学内容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是离不开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等职业学校层次各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或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或因教学大纲的束缚,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更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这势必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对策探讨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分配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旨在为社会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因此,它既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理论知识加上实践操作这两方面的综合应该是对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就目前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至少应包含:在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硬件设备的选购、配置、安装和调试能力;熟练运用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的能力;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能力等等。课程设置也应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得比例,进行适当选择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夯实基础理论
教学模式是运用教学规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遵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采用模块教学的形式。在统一进行授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别,合理进行重点方向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学有所长。
3.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变注入式、封闭型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再次对学生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操作型人才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应该对超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理解能力的、理论性强但实用性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如“C语言”“汇编语言”等,果断地以少讲或不讲处理,而代之以直观性强、实用性高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组装、故障排除等,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安装、调试、故障排除。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常讲常新的话题。只有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使教与学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