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不妨画一画

【作者】 杨丽芳

【机构】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风平镇团结小学


【正文】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显著的特征之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比较抽象、逻辑性极强数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纯傣族地区的学生一看到难一点的数学问题,就不关注条件、问题的内部联系,只凭直觉把数字用四则运算的符号连结起来完事,如果再难一点的数学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慢慢地,部分学生就害怕学数学,对学数学没有了兴趣,在各种测试中成绩低下也就再所难免了。那么,在纯傣族地区是不是数学教学就真的不可救药了?既然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导,我们为何不因势利导,把数学画出来,让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呢?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不成熟的探索。 
  一、画一画,画出规律
  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植树问题在新教材中四年级就编排,但考到六年级。如果基础不扎实,这个知识点就会起到“蚁穴溃堤”的作用。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傣族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锯的次数比段数少“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能突破这难点。如,一根绳子长10米,平均分成10段,要剪几次?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学生都会理直气壮地列式为:10÷10=10(次)。如果你让学生如图 
  这样画一画,学生就能很直观地发现段数比剪的次数多一的规律,也就是植树问题中的两头都栽的情况,这一类的问题他就不会再犯这种想当然的错误了。
  二、画一画,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的开放探索性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傣族学生由于解决一般的问题都还难上加难,解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不能顾全大局也就难免。如果采用画一画的办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甚至猜想展开发散性思维,就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答案。如教学“小明家距学校250米,小东家距学校350米,小明家距小东家多少米?”问题才出来,我班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列式计算为:350-250=100(米)。对这答案,我先是表扬学生又对又快地解决了问题,然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者的位置。学生画出了“位置一”。
















  我趁机提出“假如小刚家住团结小明家住菲海,你能用图表示三者的关系吗?(团结和菲海在学校的南北两侧)”学生不费吹灰之力画出了“位置二“,并且计算得出:350+250=600(米)。按课程标准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到此应是结束了,然而数学是促进人一生发展的学科,今天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代表明天他也不会,刚好我们学校在菲海的北面、在户拉相的东面,也就是三者的位置成三角形,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家在菲海、小东家在户拉相呢?学生一想也对呀,于是画出了位置三。由于勾股定理是初中的内容,所以本问题我只要求学生画出来,并告诉他们等上了初中才会解决位置三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悬念,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由上面的教学可知,画图能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三、画一画,将“隐性条件”“显性化”
  有些数学问题,条件与问题的逻辑关系不是太明显,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突破口,通过画一画,就能将“隐性”条件“显性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小红和小明两家相距1026米,一天,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红54米/分,小明60米/分。小红家的狗和她同时出发也跟来了,70米/分,小狗和小明相遇后,立即返回跑向小红,遇到小红后又立即返回跑向小明,这样跑来跑去,一直到两人相遇。,这只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两家的位置如图:








  让学生根据条件“小红和小明两家相距1026米,一天,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红54米/分,小明60米/分。”提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提出了“她们俩几分钟后相遇?”学生轻而易举地算出:1026÷(54+60)=9(分钟)。播放问题情景的小视频,学生发现隐藏条件:小狗和她两人的时间相同。知道时间和速度求路程对学生来说是比“吃豆腐”还不费力了。回顾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画一画”,将问题中的“隐性条件”“显性化”,使题中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画”的作用功不可没。所以,把“画一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让其充分发挥其作用,能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总之,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中之难。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有机利用“画一画”有效帮助学生审题、分析、检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才能培养会思考、有智慧的学生,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提高傣族地区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