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势下怎样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穆新莲
【机构】 新疆伊犁霍城县三道河乡中心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就如何搞好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关键词】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环节
【正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多元性的,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等,但这么多的对话,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又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其它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或提供某种条件。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一、阅读教学的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可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2.语感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想象情境。
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三、鼓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内容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由课内阅读适度拓展到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图书馆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学习完《早》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和书》;学习完《梦圆飞天》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习完《海伦?凯勒》可以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也应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应培养学生把书读薄、读厚、读薄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收获。
四、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同时学生也吸纳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刚:《浅谈语感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
[2]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3]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研天地,200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多元性的,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等,但这么多的对话,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又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其它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或提供某种条件。阅读教学,“读”为根本,“读”是认读能力形成的基础;“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读”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宝;“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一、阅读教学的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教师可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2.语感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想象情境。
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三、鼓励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的内容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千万个接触点,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智能训练,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由课内阅读适度拓展到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图书馆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学习完《早》可以让学生读《鲁迅和书》;学习完《梦圆飞天》可以让学生读《中国太空第一人》;学习完《海伦?凯勒》可以让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师也应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应培养学生把书读薄、读厚、读薄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收获。
四、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同时学生也吸纳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刚:《浅谈语感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
[2]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3]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研天地,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