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 田晓霞
【机构】 新疆沙湾县第三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更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更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抓进度,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和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爱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去年的树》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二胡音乐,播放描绘祖国美丽大森林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她唱歌。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鸟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此外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需从以下入手: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运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应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它自己却不会被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更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抓进度,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和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爱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去年的树》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二胡音乐,播放描绘祖国美丽大森林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她唱歌。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鸟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此外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需从以下入手: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运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应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它自己却不会被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