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夏 楠
【机构】 吉林省集安市第一小学
【正文】有效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使其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所代替。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讲求教学策略,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活动的教育功效。
下面,结合我们第一小学“体验式”教学模式,针对《圆的认识》一课粗浅地谈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把小学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操作步骤,即创境激学、组源探学、应用检学、回顾评学。
一、创境激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学生倍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创境激学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们可以由生活引入,根据圆的特点创设套圈的游戏情境,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哪种方式游戏公平?使学生既不感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这样设计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组源探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我们把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两个方面。
1.自主探究圆的画法。
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画圆,同时思考: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自己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老师示范画圆,也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
2.合作探究圆的特征。
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方法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三、应用检学的有效性
应用检学具有促进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能。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就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进步或发展。
欲使练习的有效性得到落实,相当重要的是明确练习设计的要求。为了便于参照,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要求归纳、表述为以下十“性”:
1. 目的性2. 针对性 3.层次性4. 思考性5. 趣味性6. 多样性7.科学性8.量力性9.操作性、10.选择性。
《圆的认识》一课通过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使其萌发民族自豪感。此题充分体现了练习的思考性,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回到生活中解释套圈游戏中的奥秘,以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又体现了练习的科学性、趣味性。判断题明显体现了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巩固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再次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独特魅力,体现了练习的选择性,多样性。让学生画圆、同圆、等圆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操作性、多样性和量力性,不知不觉地让学生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也是本节课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总之,应用检学环节教师要适当进行非常规题的训练。教师安排的练习题,一定要注意不要太模式化,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设置一些问题,只有具体目标而无脚手架。学生的思维不受框架制约,遇事多想可能性,遇题多思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能自由地探索各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灵活性。
四、回顾评学的有效性
回顾评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的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小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教师讲授完新课,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为此,教师适当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做铺垫。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进行适当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灵活深刻掌握知识,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做铺垫。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在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两者的辨证结合的同时,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下面,结合我们第一小学“体验式”教学模式,针对《圆的认识》一课粗浅地谈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把小学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操作步骤,即创境激学、组源探学、应用检学、回顾评学。
一、创境激学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学生倍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创境激学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们可以由生活引入,根据圆的特点创设套圈的游戏情境,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哪种方式游戏公平?使学生既不感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这样设计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组源探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我们把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两个方面。
1.自主探究圆的画法。
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画圆,同时思考: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自己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老师示范画圆,也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
2.合作探究圆的特征。
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方法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三、应用检学的有效性
应用检学具有促进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能。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就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进步或发展。
欲使练习的有效性得到落实,相当重要的是明确练习设计的要求。为了便于参照,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要求归纳、表述为以下十“性”:
1. 目的性2. 针对性 3.层次性4. 思考性5. 趣味性6. 多样性7.科学性8.量力性9.操作性、10.选择性。
《圆的认识》一课通过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使其萌发民族自豪感。此题充分体现了练习的思考性,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回到生活中解释套圈游戏中的奥秘,以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又体现了练习的科学性、趣味性。判断题明显体现了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巩固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再次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独特魅力,体现了练习的选择性,多样性。让学生画圆、同圆、等圆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操作性、多样性和量力性,不知不觉地让学生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也是本节课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总之,应用检学环节教师要适当进行非常规题的训练。教师安排的练习题,一定要注意不要太模式化,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设置一些问题,只有具体目标而无脚手架。学生的思维不受框架制约,遇事多想可能性,遇题多思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能自由地探索各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灵活性。
四、回顾评学的有效性
回顾评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的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小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教师讲授完新课,随着下课时间的临近,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为此,教师适当运用课堂小结,组织好教学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作铺垫。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做铺垫。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进行适当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灵活深刻掌握知识,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做铺垫。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在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两者的辨证结合的同时,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