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孙 宇
【机构】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龙场小学
【正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进而积极思考与提问,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鼓励,并认真地加以引导。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具体地说,问题意识的过程由低到高可分成三部分:第一,发现问题;第二,解决问题;第三,具有问题意识。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可以说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对情境探索并产生新的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即确定问题的目标状态。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条件,以往的问题解决教学很少会涉及到,或把它简单地认为就是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景,以“实践、探索、体验、发展”为中心主动开展探索学习。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说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他们也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来考虑: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学习者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急需对疑难点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生思想很活跃,求知欲很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畏惧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并予以重视。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上课前、上课时,也可以在课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说:“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是认真预习的结果,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予以肯定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学习。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好”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兴趣,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而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好办法。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还要深入其间,巧妙引导,让学生能大胆地去假设,去质疑,给学生一个专心学习与热烈讨论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会”问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还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察觉到:在教学中,仅仅只有教师的自觉思维行动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继续爱思,并且会思,还要会问。
(四)深化问题,让学生创新
在会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问题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予以情绪鼓励:“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行!”当学生在探索中成功时,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扬:“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聪明!”“回答得真有水平,我很赞赏!”这样,学生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目标,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心理学认为:疑象易引起探究反思,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等于问题的结束,而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加以指点,使得问题更深一层次,创造出新的奇迹。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高问题的质量,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具体地说,问题意识的过程由低到高可分成三部分:第一,发现问题;第二,解决问题;第三,具有问题意识。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可以说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对情境探索并产生新的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即确定问题的目标状态。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条件,以往的问题解决教学很少会涉及到,或把它简单地认为就是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景,以“实践、探索、体验、发展”为中心主动开展探索学习。
二、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可以说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他们也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来考虑: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学习者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急需对疑难点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生思想很活跃,求知欲很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畏惧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放下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问,并予以重视。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上课前、上课时,也可以在课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该说:“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是认真预习的结果,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予以肯定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学习。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好”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兴趣,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而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好办法。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还要深入其间,巧妙引导,让学生能大胆地去假设,去质疑,给学生一个专心学习与热烈讨论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会”问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还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察觉到:在教学中,仅仅只有教师的自觉思维行动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继续爱思,并且会思,还要会问。
(四)深化问题,让学生创新
在会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问题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予以情绪鼓励:“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行!”当学生在探索中成功时,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扬:“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聪明!”“回答得真有水平,我很赞赏!”这样,学生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目标,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心理学认为:疑象易引起探究反思,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等于问题的结束,而是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加以指点,使得问题更深一层次,创造出新的奇迹。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提高问题的质量,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