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作者】 张 绪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郑家营小学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语文教学通常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动手操作、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等形式,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自己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扶放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并有意识地创造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似懂非懂,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他们大胆地试着讲;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就应适时适当点拨精讲。
二、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
新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1、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二是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
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是挖掘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二是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大自然、社会、家庭中去寻找可利用的景观和话题,并且可通过网络去获取教材以外的信息。
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找准探究的切人点,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从题目处切入
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丰碑”本意指高大的碑,这里比喻军需处长的精神。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以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2.从概括处切入
如《游园不值》中,作者仅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概括性的语言勾勒而未加详细解说满园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学习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细化,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满园春色的情景,既加深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从发散处切入
如《小摄影师》一文,主要讲一个小男孩儿为了办壁报,给高尔基照相,由于没有带胶卷,相片没有照成,哭着离去的事。笔者适时提问:“小男孩儿会不会再来?”学生各抒己见,从热烈的讨论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主动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章的发散处,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对于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将大有裨益。
四、教给探究方法,提高探究效率
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要求。
1.联系上下文法
语言文字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蕴涵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之中,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联系上下文法,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2.联系生活学习法
语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3.实地观察法
比如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大好春光里游公园、逛花圃,切身体会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4.查阅资料法
探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查阅有关资料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之一。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放手,“扶放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并有意识地创造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似懂非懂,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他们大胆地试着讲;学生确实不懂的,教师就应适时适当点拨精讲。
二、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
新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1、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二是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
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是挖掘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二是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大自然、社会、家庭中去寻找可利用的景观和话题,并且可通过网络去获取教材以外的信息。
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找准探究的切人点,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从题目处切入
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丰碑”本意指高大的碑,这里比喻军需处长的精神。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以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2.从概括处切入
如《游园不值》中,作者仅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概括性的语言勾勒而未加详细解说满园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学习时,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细化,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满园春色的情景,既加深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从发散处切入
如《小摄影师》一文,主要讲一个小男孩儿为了办壁报,给高尔基照相,由于没有带胶卷,相片没有照成,哭着离去的事。笔者适时提问:“小男孩儿会不会再来?”学生各抒己见,从热烈的讨论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主动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章的发散处,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对于培养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将大有裨益。
四、教给探究方法,提高探究效率
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要求。
1.联系上下文法
语言文字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蕴涵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之中,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联系上下文法,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2.联系生活学习法
语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3.实地观察法
比如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大好春光里游公园、逛花圃,切身体会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4.查阅资料法
探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查阅有关资料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之一。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