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点错误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作者】 郑林杰

【机构】 河北省巨鹿县小吕寨中学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是至关重要的,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上往往出现一些疏漏,常常照成教学效果不佳,这些疏漏表现在脱离课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等方面。所以,历史教学设计要依据历史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标;个体差异;注重形式
【正文】
  一、教学设计脱离课标,目标庞杂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确立的目标脱离课标,庞杂而抽象,这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达成的。例如《辛亥革命》一课,有个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主要革命活动。(2)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3)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关于孙中山的历史资料,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2)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说说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
  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内容的容量非常大,不是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的,如“教学过程与方法”中:“阅读孙中山的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如果改成学生课前做准备,或者教师提供关于孙中山的典型事迹给学生阅读,这个环节才具备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坚持有效性原则。这节课要让学生收获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教学设计中目标要清晰,明确,切实可行,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几十个孩子们集中在教师里上课,学生的个体往往被忽视了。课堂里的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作为历史学科,最明显的差异是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差异。当前,很多历史教学设计看不出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似乎所有学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只不过是基于全体学生起点或高或低进行设计罢了。进入课堂,即使在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做了课前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常见的是有几个学生听课专注,兴致盎然,表现积极,一节课的大多数问题都靠他们的踊跃参与解决了;有的同学的发言甚至堪称精彩绝伦,激起师生热烈的掌声。然而,与以上同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当多的同学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偶尔配合性地齐声应和一下,或自始至终无声无息。如何调动所有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了解学情差异?面对差异,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有些老师的做法值得推广。如,组织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与本课有关的历史信息,或者提供相关资料供给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来上课,带着一些经过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缩小学情的差异,能比较好的促进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此外,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可以分出层次,让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解决,既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还要注意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背离教学目标
  新课改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这个方向本身没错。但是,目前看来有点矫枉过正,喧宾夺主了。当今,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地方在举办优质课竞赛时大都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触摸一体机及其课件的设计和处理当作了优质课评判的首要条件,这种过重于强调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的教学方法方式,往往置学生和听课老师于声色之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随着音乐、视频、图画等课件的播放而把思绪和情感带离了历史教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进行了迁移,心情和思绪也随之东奔西突、动荡不安,往往造成该课堂热闹纷呈,其实际上是远离了教学目标,造成了该节课的喧宾夺主。我们说,教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千万不要用内容去迎合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建立在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内容与形式必须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统一。
  四、教学预设与生成脱节
  在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或教师赛课评比中,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有的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课堂教学凸显出来的重点不一致,有的课堂教学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去开展。如何解决预设与生成脱节的问题呢?首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标、教材,特别是学情,合理设计,使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课堂导入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是否适中?在有难度的问题呈现前,是否为学生深层思考做了铺垫?等等。其次,教学设计要有预设的弹性,要给课堂教学机动的空间,坚持目标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遵从教学设计,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上课,课堂脱离教学设计,目标很难达成。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形同虚设,被学生拖着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运用自己学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机智,理性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整个课堂“形散神不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历史教学设计要依据历史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和终身成长。
  参考文献:
  [1]韩进成.新时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11).
  [2]方玲.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思考[J].江西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