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法治教育扎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作者】 罗祥文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摆省民族初级中学
【正文】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校园欺凌等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它以触目惊心的方式,揭示了未成年人之间暴力行为可以残酷到什么程度。看到这些画面的成年人,无不感到震惊和痛惜。由于青春期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往往攻击性比较强,极易发生辱骂、殴打、敲诈勒索等欺负他人的情况。同时,受社会“丛林法则”、“拳头法则”以及部分影视作品的影响,校园欺凌在近年来还呈现了一定的成人化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这些行为不仅会带来他们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严重的恐将影响其一生。因此,近期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校和社会。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青少年在心智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必须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加以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培养底线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生命素养。而培养青少年的底线意识,强化他们的法治意识是关键的一环。《初中思品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品课程设置的其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其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法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正确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从而做到遵纪守法,并学会借助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正当权利,真正做到“心中有法,自觉守法”。可见,要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底线意识,我们必须让法治教育扎根思品课堂,为校园欺凌行为拉起一条法治“高压线”,也为近年来不断持续升温的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冷却剂”。
一、明确“育人”核心,提高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初中思品课程中,不仅包含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处理、国家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一定的法律知识。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法治内容,如七年级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八年级学习《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等法律知识,九年级还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等有关内容编入了课本等。可见,国家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了许多心血。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和家长“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这些学生对法律是一无所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但也只了解法律的模糊概念,对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欺凌行为等违法性及其法律后果浑然不知,甚至把这些行为当作嬉闹好玩的“游戏”。另据调查,现在很多社会青年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大都来自中学阶段的思品课教学,他们走入社会后,几乎没有学过法律。仅有这些可怜又浅薄的法律知识,在他们面对或做出违法行为时,表现出的种种茫然与无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在初中阶段,我们利用好思品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尤其重要。
二、整合教材资源,提升法治教育的高效性
教师要遵循思品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治教育渗透,使思品学科教学与法治教育相融统一。如今,在我们的思品课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连的法律知识,如教材中有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权、隐私权、财产等权利的法律保护,依法进行网络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法律内容。但很多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系统地驾奴教材内容,整合教材资源,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讲解,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我们可以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抽象化为具体,营造了动态、直观的教学情景,起到了引人入胜、丰富教材内容的良好效果,也遵循了教学中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隐私受保护》一节时,收集相关案例如“装电眼窥视隐私,夫妻俩被判赔款”等,使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不仅保护了公民的人格权利,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思品学科教材中有得天独厚的法治教育的素材。教师不能把这些重要的法治教育资源浪费掉,只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治教育有机地结合,恰当地把握尺寸,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法治教育的趣味性
教学源于生活,真实而典型的社会案例是最好的教材和教参。思品课程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然而课程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来传授法律基本知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枯燥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容易走神和注意力涣散,而多媒体能够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的形式来展现相关知识,将抽象化的法制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并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过富有情趣、健康和安全的生活》一节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来取得,决不能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金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警示教育片段,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的有效性积极拓展思品教学内容,借助网络上面的资源,如新闻事件、视频案例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制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四、用好教学案例,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在初中思品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外界的诱惑没有抵抗力,通过在思品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能够避免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一些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则对这些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和警示作用,减少青少年犯罪率,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所以,思品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警示案例,可以采取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图片的形式,这种直观的展示能够强烈的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自觉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如在教学七年级《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一节时,运用好“黄、赌、毒”对青少年的诱惑及严重危害的教学案例如“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让学生自觉远离这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诱惑,同时要告知学生如何拒绝诱惑,保证自己的健康成长。如在讲到《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由学生讨论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争论之后,教师示出相关法律条文:“《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属违法行为,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拓展课程外延,丰富法治教育的多样性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法治教育,我们思品课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渗透教育,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展法治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或电影、指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一些法制栏目:“今日说法”“法制频道”“与法同行”等,用那些活生生的事实给学生们敲响警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撼。运用“法制园地”“法治现场”“模拟法庭”等,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活动,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组织学生自我编制一些法制小报,开展辩论赛和演讲活动,针对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每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介绍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关于法律法规的报刊、杂志,拓宽学生法律视野和社会视野,培养学生们对法律的认知水平。此外,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邀请派出所的民警同志或政府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作专题讲座、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现身说法,当面对话,法律咨询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自身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及社会的安定稳定。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加强法治教育,才能为校园欺凌行为拉起一条法治“高压线”,也为近年来不断持续升温的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冷却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思品课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学科渗透,让法治教育扎根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一名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公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校和社会。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青少年在心智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必须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加以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培养底线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生命素养。而培养青少年的底线意识,强化他们的法治意识是关键的一环。《初中思品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品课程设置的其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其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法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正确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从而做到遵纪守法,并学会借助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正当权利,真正做到“心中有法,自觉守法”。可见,要贯彻这一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底线意识,我们必须让法治教育扎根思品课堂,为校园欺凌行为拉起一条法治“高压线”,也为近年来不断持续升温的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冷却剂”。
一、明确“育人”核心,提高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初中思品课程中,不仅包含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处理、国家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一定的法律知识。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法治内容,如七年级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八年级学习《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等法律知识,九年级还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等有关内容编入了课本等。可见,国家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了许多心血。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和家长“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这些学生对法律是一无所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但也只了解法律的模糊概念,对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欺凌行为等违法性及其法律后果浑然不知,甚至把这些行为当作嬉闹好玩的“游戏”。另据调查,现在很多社会青年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大都来自中学阶段的思品课教学,他们走入社会后,几乎没有学过法律。仅有这些可怜又浅薄的法律知识,在他们面对或做出违法行为时,表现出的种种茫然与无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在初中阶段,我们利用好思品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尤其重要。
二、整合教材资源,提升法治教育的高效性
教师要遵循思品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治教育渗透,使思品学科教学与法治教育相融统一。如今,在我们的思品课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连的法律知识,如教材中有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权、隐私权、财产等权利的法律保护,依法进行网络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法律内容。但很多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系统地驾奴教材内容,整合教材资源,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讲解,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我们可以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抽象化为具体,营造了动态、直观的教学情景,起到了引人入胜、丰富教材内容的良好效果,也遵循了教学中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隐私受保护》一节时,收集相关案例如“装电眼窥视隐私,夫妻俩被判赔款”等,使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不仅保护了公民的人格权利,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思品学科教材中有得天独厚的法治教育的素材。教师不能把这些重要的法治教育资源浪费掉,只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治教育有机地结合,恰当地把握尺寸,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法治教育的趣味性
教学源于生活,真实而典型的社会案例是最好的教材和教参。思品课程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然而课程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来传授法律基本知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枯燥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容易走神和注意力涣散,而多媒体能够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的形式来展现相关知识,将抽象化的法制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并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过富有情趣、健康和安全的生活》一节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来取得,决不能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金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警示教育片段,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的有效性积极拓展思品教学内容,借助网络上面的资源,如新闻事件、视频案例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制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四、用好教学案例,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在初中思品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外界的诱惑没有抵抗力,通过在思品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能够避免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一些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则对这些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和警示作用,减少青少年犯罪率,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所以,思品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警示案例,可以采取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图片的形式,这种直观的展示能够强烈的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自觉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如在教学七年级《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一节时,运用好“黄、赌、毒”对青少年的诱惑及严重危害的教学案例如“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让学生自觉远离这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诱惑,同时要告知学生如何拒绝诱惑,保证自己的健康成长。如在讲到《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由学生讨论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争论之后,教师示出相关法律条文:“《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属违法行为,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拓展课程外延,丰富法治教育的多样性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法治教育,我们思品课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渗透教育,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展法治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或电影、指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一些法制栏目:“今日说法”“法制频道”“与法同行”等,用那些活生生的事实给学生们敲响警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撼。运用“法制园地”“法治现场”“模拟法庭”等,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活动,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组织学生自我编制一些法制小报,开展辩论赛和演讲活动,针对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每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介绍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关于法律法规的报刊、杂志,拓宽学生法律视野和社会视野,培养学生们对法律的认知水平。此外,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邀请派出所的民警同志或政府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作专题讲座、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现身说法,当面对话,法律咨询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自身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及社会的安定稳定。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加强法治教育,才能为校园欺凌行为拉起一条法治“高压线”,也为近年来不断持续升温的校园欺凌行为提供“冷却剂”。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思品课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学科渗透,让法治教育扎根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一名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公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