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稿本 大文化——《构建数学课堂文化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 梁琼英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小小稿本,不只是用,还包含着数学大学问、一种数学文化,它是承载着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数学思维,它刻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和痕迹,它呈现出学生学习技能所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的策略。【关键词】小稿本;大文化;数学文化;数学思想
【正文】
授完《求几个数的公倍数》的新课,象往常一样,布置课堂巩固练习,巡视一圈,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不在新知方法方面,而在于没有充分用好草稿本这个辅助硬件上。如:求6和9的最小公倍数,有小部分所谓的聪明学生用心找出9的倍数有9、18、27、36、45……再用同样的方法,找出6的倍数,因为没有用草本记录,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出那个最小的18,而是36或是其他的倍数;更有些学生贪图方便直接用6×9=54的方法。这一现象的出现,让我想起我们班几个学期来的期末检测情况,失分严重的一直都是计算方面或其他基础知识方面。我知道,这是我们班的一个大问题,平时尽管我象婆婆嘴一样哆嗦,再三反复强调尽量用好草稿本,但学生还是嫌麻烦,不喜欢用,于是出现了象上面所说的简单错误。于是,小稿本里面的文化学问,引起了我的重视和思考。
一段时间细细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的稿本不只是不常用,还用得非常单一。他们主要用在计算方面,而且稿本乱写乱画,字迹潦草,甚至连自己都认错或难以辨认,明明是“0”却似成了“6”,明明是“7”却误认作“1”等错误现象;有没有专用的稿本的、有在书本边上随意一画的、有在封面及页面上打草稿的、还有在自己的手掌上写的、有的找不到自己刚刚打的草稿在哪儿的、有这里写一个,那里写一个的、有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涂改的、有写到后来满满一纸,还见缝插针用边缘的。学生对稿本的贫乏认识及不良使用的习惯导致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识出现了。然而,数学学习,不只是知识学习,还有对人生影响很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让学生了解稿本的学问文化,科学用好稿本,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必要,更是数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数学课堂的一种文化。如何渗透这种数学文化呢?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产生用稿本的需要
伟大诗人但丁说过:“迫使他这样做的是需要,而不是乐趣”,可见学习需要是学习动力,只有需要,才会产生做和用的冲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稿本需要呢?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好处。在上面的所说的课堂中,我这样处理:让做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重点突出在稿本上写出9的倍数有:9、18、27、36、45……,再在9倍数的基础上圈出6的与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的强调,让学生体会到小稿本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经常要计算半径的平方,学生容易出错的经常是40?=160,这时,我没有指出它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验证对错,这时,学生自然想到的用稿本写竖式,让他们明白,尽管是那么容易的计算,能直接口算,却也会容易让我们出错的地方,为确保万一,写个竖式是最踏实的、最必要的,也是数学学习文化的一种常识。
二、让学生感知小稿本多重用处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可见小稿本里藏大学问,它是承载着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数学思维,它刻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和痕迹,它呈现出学生学习技能所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的策略。小小稿本,它不仅仅用在计算上,有时候还可以分析、理解题意。原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用草稿本”,无非是复杂的计算,如几位数乘(除)几位数时用,这是对稿本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为了纠正这种误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注意了在稿本上反映出思维过程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小稿本,除了算一算,还可以用它来画一画,折一折、撕一撕等等。如在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时,要求:一根木头锯成4段,共用了12分钟,照这样算,如果锯成3段要几分钟?最先出现了这样解答:
每段:12÷4=3(分)
3 段:3×3=9(分)
这时,我顺势提出:有什么办法验证对或错呢?学生想到画图,于是,草稿本发挥了作用,通过画图,学生明确12分钟,原来是锯3次的时间,锯3段,只要锯2次就可以了。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求:把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每段是这根绳子的(—)?学生想到了要动手折一折的想法,但没绳子怎么办?小稿本又发挥了作用:把其中的一页撕下一条纸屑当绳子,折折看看,答案就出来了;在学习《方程二》的和倍差倍问题时,如何理解题意,用稿本画线段图……如此练习几次,慢慢的,学生对稿本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计算这层次上了,还能理解小稿本的更深层数学思想体现。
三、让学生科学地运用小稿本
稿本的科学使用,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而,稿本的科学使用非一朝一夕所能成,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进行接替策略指导的同时,又有意识地进行小稿本的使用指导。我明文规定专用草稿本并夹在数学书本,能时刻提醒学生用稿本和养成用稿本的习惯;教会学生把稿本对折分左右两侧,左侧为做练习的区域,而右侧就专门作为草稿区,能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数学思想;指导学生按照题目顺序合理安排位置的设计,能让自己很容易的根据顺序找到要检查的稿样;书写清晰的稿本,可以让自己检查起来清楚明了,一目了然;妥善保存用过的稿本,可以让自己再次结合稿本做好检查分析,找到出错的地方,明确错因,对症下药,从稿本这源头解决错误的问题,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出现,恰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提到的: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段话说得很中肯,涉及数学的精髓,也涉及人的数学素质。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只能用小稿本,用好小稿本,还能在用小稿本的大学问中,掌握这些数学思想,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巧凤.新课堂文化建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是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授完《求几个数的公倍数》的新课,象往常一样,布置课堂巩固练习,巡视一圈,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不在新知方法方面,而在于没有充分用好草稿本这个辅助硬件上。如:求6和9的最小公倍数,有小部分所谓的聪明学生用心找出9的倍数有9、18、27、36、45……再用同样的方法,找出6的倍数,因为没有用草本记录,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出那个最小的18,而是36或是其他的倍数;更有些学生贪图方便直接用6×9=54的方法。这一现象的出现,让我想起我们班几个学期来的期末检测情况,失分严重的一直都是计算方面或其他基础知识方面。我知道,这是我们班的一个大问题,平时尽管我象婆婆嘴一样哆嗦,再三反复强调尽量用好草稿本,但学生还是嫌麻烦,不喜欢用,于是出现了象上面所说的简单错误。于是,小稿本里面的文化学问,引起了我的重视和思考。
一段时间细细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的稿本不只是不常用,还用得非常单一。他们主要用在计算方面,而且稿本乱写乱画,字迹潦草,甚至连自己都认错或难以辨认,明明是“0”却似成了“6”,明明是“7”却误认作“1”等错误现象;有没有专用的稿本的、有在书本边上随意一画的、有在封面及页面上打草稿的、还有在自己的手掌上写的、有的找不到自己刚刚打的草稿在哪儿的、有这里写一个,那里写一个的、有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涂改的、有写到后来满满一纸,还见缝插针用边缘的。学生对稿本的贫乏认识及不良使用的习惯导致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识出现了。然而,数学学习,不只是知识学习,还有对人生影响很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让学生了解稿本的学问文化,科学用好稿本,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必要,更是数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数学课堂的一种文化。如何渗透这种数学文化呢?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产生用稿本的需要
伟大诗人但丁说过:“迫使他这样做的是需要,而不是乐趣”,可见学习需要是学习动力,只有需要,才会产生做和用的冲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稿本需要呢?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好处。在上面的所说的课堂中,我这样处理:让做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重点突出在稿本上写出9的倍数有:9、18、27、36、45……,再在9倍数的基础上圈出6的与9的最小公倍数,这样的强调,让学生体会到小稿本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经常要计算半径的平方,学生容易出错的经常是40?=160,这时,我没有指出它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验证对错,这时,学生自然想到的用稿本写竖式,让他们明白,尽管是那么容易的计算,能直接口算,却也会容易让我们出错的地方,为确保万一,写个竖式是最踏实的、最必要的,也是数学学习文化的一种常识。
二、让学生感知小稿本多重用处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可见小稿本里藏大学问,它是承载着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数学思维,它刻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索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和痕迹,它呈现出学生学习技能所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的策略。小小稿本,它不仅仅用在计算上,有时候还可以分析、理解题意。原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用草稿本”,无非是复杂的计算,如几位数乘(除)几位数时用,这是对稿本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为了纠正这种误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注意了在稿本上反映出思维过程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小稿本,除了算一算,还可以用它来画一画,折一折、撕一撕等等。如在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时,要求:一根木头锯成4段,共用了12分钟,照这样算,如果锯成3段要几分钟?最先出现了这样解答:
每段:12÷4=3(分)
3 段:3×3=9(分)
这时,我顺势提出:有什么办法验证对或错呢?学生想到画图,于是,草稿本发挥了作用,通过画图,学生明确12分钟,原来是锯3次的时间,锯3段,只要锯2次就可以了。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求:把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每段是这根绳子的(—)?学生想到了要动手折一折的想法,但没绳子怎么办?小稿本又发挥了作用:把其中的一页撕下一条纸屑当绳子,折折看看,答案就出来了;在学习《方程二》的和倍差倍问题时,如何理解题意,用稿本画线段图……如此练习几次,慢慢的,学生对稿本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计算这层次上了,还能理解小稿本的更深层数学思想体现。
三、让学生科学地运用小稿本
稿本的科学使用,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而,稿本的科学使用非一朝一夕所能成,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进行接替策略指导的同时,又有意识地进行小稿本的使用指导。我明文规定专用草稿本并夹在数学书本,能时刻提醒学生用稿本和养成用稿本的习惯;教会学生把稿本对折分左右两侧,左侧为做练习的区域,而右侧就专门作为草稿区,能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数学思想;指导学生按照题目顺序合理安排位置的设计,能让自己很容易的根据顺序找到要检查的稿样;书写清晰的稿本,可以让自己检查起来清楚明了,一目了然;妥善保存用过的稿本,可以让自己再次结合稿本做好检查分析,找到出错的地方,明确错因,对症下药,从稿本这源头解决错误的问题,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出现,恰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提到的: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段话说得很中肯,涉及数学的精髓,也涉及人的数学素质。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只能用小稿本,用好小稿本,还能在用小稿本的大学问中,掌握这些数学思想,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巧凤.新课堂文化建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8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是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