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吴跃辉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平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必须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初读、精读、熟读阶段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正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式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会真正有效的,学生的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得到发展的。而在如今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旧有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认识不清,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讲解和分析,满堂问、满堂灌,既挤掉了学生读、述、背的时间,也挤掉了学生推敲词语、领悟语言、鉴赏语言和感受语言美的时间。学生虽然学完了课文,但仍然普遍存在着表述词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受到了多少语言文字训练呢?他们的语文基础怎么会得到提高呢?面对这一现实,不少语文界的专家也大声疾呼,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语文课必须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初读阶段,让学生充分从整体感受课文语言
  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这是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中,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叶子的第八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我们要把能突出榕树茂盛的词语读重音,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榕树一点一点长大的样子。在心中酝酿感情,最后把喜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指导,不仅使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增强了阅读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读是感受、领悟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贯穿在课堂的始终。
  二、精读阶段,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深层次理解
  1、在理解课文中体会重点词语。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开始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和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教学句子“同归于尽”这个成语时,如果只让学生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一同走向灭亡或一同死去),可引导学生换成别的词语看看怎么样。若换成“光荣牺牲”,对“妈妈”来说当然恰当不过了,但说敌人的死就不能用“光荣牺牲”。若换成“一同死去”对敌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不能表达作者对“妈妈”这一壮举的崇敬之情。换来换去,学生就会领悟到作者在这里使用“同归于尽”这个成语实在准确,绝妙极了。有些词语,不仅要学生理解它的本意,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引申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如“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其本意,再理解其比喻义,然后,引导学生把它放到课文里具体理解:“雪”在课文里指什么?“炭”指什么?“大娘”是怎样送的?“送”的结果怎样?这样,通过联系课文,学生不仅理解了“雪中送炭”的深刻含义,而且读懂了整个事件,真可谓事半功倍。再如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有的老师这样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这篇课文的第一句是“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老师教学“弯弯的”这个词语时,首先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讲词,让学生知道“弯弯的”是说月儿的样子的,接着通过“弯弯的”与“弯的”对比,让学生懂得“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这样学生理解了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又体会到了它的美态。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东西是弯弯的,弯得很可爱,学生马上联想到“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河”。这样的教学,既实且活,改变了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运用表达的现象。
  2、联系上下文深入分析,平常词语寓深情。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熟读阶段,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并运用课文语言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一些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除了背诵以外,还有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另外,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缩写、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实际上已是学生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改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吕淑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改写这种训练方式,要求学生除了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要动脑筋,要靠思维去创造。如果安排得当,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起到读写相互促进的作用。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在河上行路的时候,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总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疾驶的时候,它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它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特别快,两边的建筑物飞一般地往后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学习这段课文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然后自读这段话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学生通过自学,知道这段话先总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分述驾驶技术怎样好。分述时分三种情况具体说明,即疾驶时能拐弯;拥挤时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处能穿过去。最后从侧面写船速快和反衬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在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构段方式后,老师让学生以先总述后分述的段式写一句话,学生都能按要求写出一段语句通顺的话。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已有的语言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读与写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必须加强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达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
  [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