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注重阅读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韦乔德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牛场小学
【摘要】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兴趣,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促进听、说、写的能力发展。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的教学上。【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提升素养
【正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语气比较连贯,节奏自然,停顿适当;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相对而言,正确朗读是一种基础要求,而流利和有感情则是进一步的要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对学生来说,应该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呢?
一、阅读教学要凸现“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该是“读通全文”,“指导文章之大概”。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遇到刚学的或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就打愣,或者习惯性的添字漏字,或者读破句子。很多的语文老师指导读通课文总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只顾教学进程,不重视整体感悟。阅读教学就是要凸现“读”,从读中感知,读中领悟,读中积累。一节课要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然后逐步要求学生做到“流利”“有感情”。第一学段提倡“学习用”,教学特别注意抓“词语、短语、句子”的分节朗读,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拼音教学时进行。对拼音教学后面附带的儿歌让学生先找出自己读的音节,老师教学生读未学过的音节,接着让学生试读。其次注意教学生认识标点、停顿和语气,认识逗号、句号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并不断强化,师再相机教学生怎样读好长句子,最后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全拼音读物,把会读会背的儿歌读给其他小朋友听,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一学段是起步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重视朗读的过程,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和示范的作用,重视的是学习朗读的过程。到了第二、三学段,强调“会用”“能用”,培养学生相关习惯,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学生基本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阅读也是识字的一种极好的途径。阅读要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但注意凸现“读”,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线,把读贯穿于整节课堂,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平时上课,我求学生在读书时不要太快,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阅读时做到心道、口到、眼到,朗读做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注意停顿不唱读。阅读教学凸现“读”,学生琅琅上口了,阅读水平自然提高。
二、尽量让阅读不再“尴尬”
不少语文课,个别读、分角色读……花样繁多,甚为热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几乎看不到变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常惊叹于于永正、贾志敏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读指导,其中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很值得我们细细地品位和琢磨。名师给我的启示除了老师个人的魅力,多读、善读、精读,尽量少讲、不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身朗读能力的硬功夫和专业的知识,指导朗读要讲究方法,落实在课堂中多读少讲,学生读得入情了,那怎么教就不是件难事。
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师本身自己要读,在课堂上大胆地范读,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如果老师先范读,将学生带入“小竹排,顺水流”“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把情绪推向高潮。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课堂上有时间还可以经常举行一些游戏,或朗读挑战赛,不服输的小朋友们读得比老师还好,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善于发掘阅读教学语感的“生长点”
提高阅读能力要靠学生形成语感,培养语感并非易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更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文中发掘语感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如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抓住阅读教学语感的“生长点”,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如我教《小山羊》这课时,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1.小山羊和哪些小动物是朋友?2.他们分别请小山羊吃什么?3.小山羊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是一篇段落层次清楚的课文,每段结构基本相似,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最后还可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话应该怎么读,怎样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中凸现“读”,真正落实了在课堂中多读少讲,善于发掘阅读教学语感的“生长点”,做到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受益无穷。
一、阅读教学要凸现“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该是“读通全文”,“指导文章之大概”。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遇到刚学的或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就打愣,或者习惯性的添字漏字,或者读破句子。很多的语文老师指导读通课文总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只顾教学进程,不重视整体感悟。阅读教学就是要凸现“读”,从读中感知,读中领悟,读中积累。一节课要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准字音,然后逐步要求学生做到“流利”“有感情”。第一学段提倡“学习用”,教学特别注意抓“词语、短语、句子”的分节朗读,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拼音教学时进行。对拼音教学后面附带的儿歌让学生先找出自己读的音节,老师教学生读未学过的音节,接着让学生试读。其次注意教学生认识标点、停顿和语气,认识逗号、句号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并不断强化,师再相机教学生怎样读好长句子,最后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全拼音读物,把会读会背的儿歌读给其他小朋友听,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一学段是起步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重视朗读的过程,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和示范的作用,重视的是学习朗读的过程。到了第二、三学段,强调“会用”“能用”,培养学生相关习惯,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学生基本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阅读也是识字的一种极好的途径。阅读要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但注意凸现“读”,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主线,把读贯穿于整节课堂,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平时上课,我求学生在读书时不要太快,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阅读时做到心道、口到、眼到,朗读做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注意停顿不唱读。阅读教学凸现“读”,学生琅琅上口了,阅读水平自然提高。
二、尽量让阅读不再“尴尬”
不少语文课,个别读、分角色读……花样繁多,甚为热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几乎看不到变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常惊叹于于永正、贾志敏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读指导,其中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很值得我们细细地品位和琢磨。名师给我的启示除了老师个人的魅力,多读、善读、精读,尽量少讲、不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身朗读能力的硬功夫和专业的知识,指导朗读要讲究方法,落实在课堂中多读少讲,学生读得入情了,那怎么教就不是件难事。
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师本身自己要读,在课堂上大胆地范读,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如果老师先范读,将学生带入“小竹排,顺水流”“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把情绪推向高潮。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课堂上有时间还可以经常举行一些游戏,或朗读挑战赛,不服输的小朋友们读得比老师还好,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善于发掘阅读教学语感的“生长点”
提高阅读能力要靠学生形成语感,培养语感并非易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更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文中发掘语感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如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抓住阅读教学语感的“生长点”,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如我教《小山羊》这课时,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1.小山羊和哪些小动物是朋友?2.他们分别请小山羊吃什么?3.小山羊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是一篇段落层次清楚的课文,每段结构基本相似,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最后还可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话应该怎么读,怎样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中凸现“读”,真正落实了在课堂中多读少讲,善于发掘阅读教学语感的“生长点”,做到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