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迁移性教学策略

【作者】 张建庆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小学


【正文】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正是由于迁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才能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已经掌握的不同数学知识进行组合,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诸如此类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数学学习的迁移现象。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也是指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态度、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为迁移而教”。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行迁移性教学:
  一、数学学习迁移的作用
  数学学习的迁移存在于整个数学教学系统中,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使学生习得的各种数学知识建立更加广泛而牢固的联系,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形成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的数学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新知识,并逐渐向自我生成数学新知识发展。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都要依靠数学学习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在迁移的作用下使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得到组织和再组织,提高其抽象概括程度,使其更加完善和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双基”是数学活动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数学能力的基本构成成份。数学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能有效调节数学活动进程和方式的心理结构,它的形成既依赖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依赖于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概括化、系统化,即类化。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迁移,而且,数学知识技能的类化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实现。
  二、引导“反思”,培养“悟”性,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实践证明,在数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价,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有效之举。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主要指学生主体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及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分析评价所选择的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方法是否能推广,并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只杯子,盒子外有3只杯子,一共有几只杯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了如左图的数学模型:9+3=12 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当学生领悟了这种“凑十法”的思维模型后,就可以迁移到“8加几”、“7加几”……大大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提倡发散思维、强调一题多解的能力
  思维定势是产生知识负迁移的主要产生原因,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因为思维定势具有强大的惯性和顽固性,所以,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可以说,它是产生知识的负迁移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减少知识的负迁移,就必须要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而克服思维定势的一般方法就是广开思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锻炼的较好手段是一题多解,对于同一个问题,除了介绍常用的通法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解法来完成它。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备,所以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往往不自觉得地选用最适当的解题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少走弯路,但是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是变相产生思维定势的一种促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来处理问题,而不应选择其中较优等的方法。
  在迁移过程中,不但要对不同知识的构成成分进行分解,抽象出新旧知识的共同本质属性或联系,而且还要进行综合或概括。通过综合,对不同知识产生完整的认识;通过概括,对新旧知识间的本质属性产生整体认识,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迁移。因此,综合与概括也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必须认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