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文化生活》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作者】 吴 茜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正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高二政治课《文化生活》模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笔者观察,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却遭遇困境:一是教学远离生活,就知识教理论;二是设置大量生活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却忽视政治学科承载的教育功能。笔者对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展开分析,并针对《文化生活》模块中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文化生活》课生活化教学出现的误区
  观摩许多《文化生活》课的教学,不少教师仍脱离生活,课堂仍不免有教条主义之嫌。为了完成学业水平测试任务,赶课跑课的现象屡屡出现,很多理科生甚至是在不停划书中学完整本教材。教学一旦脱离生活,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特有的育人功能。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其所设定的目标必定对现实生活有所超越。不少年轻教师生活的时代感强,在课堂教学中能列举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实例,加上掌握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一堂看似活泼有讨论甚至有笑声的课结束以后,学生就只了解到几个事例。教师不能从丰富的生活实例中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和总结,将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思想政治课上成了说事的生活课。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人教版)必须实施生活化教学,让教学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强调应该以生活为依据来考虑《文化生活》当中的课程教学实施问题,使文化生活课的教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使思想政治课通过生活载体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精心筛选生活资源,组织教学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对课堂进行思考与设计。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体验中学习和感悟,使生活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和获取关键信息和有效知识,让学习为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文化生活》课生活化教学如何落实
  1、重构教材体系,创设生活情景
  要上好《文化生活》模块,应把握这本教材的编写逻辑,重构知识体系。笔者对《文化生活》进行梳理,从文化现象的一般入手,第一单元介绍了文化是什么,分两个角度探究文化的影响:一是对个人有影响,二是对社会有影响。第二单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去观察文化。时间上,介绍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创新;空间上,介绍了文化传播的途径。以时间为线索,第三单元介绍传统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则是当代的文化现象,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目标。理清脉络,把握逻辑,有利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教材把握到位,就应着力选取文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景的引入,既是命题的常规性做法,也是《文化生活》模块教学的常用举措。分析全国卷I 、卷II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问,每个试题的背景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热点社会现象,或者长效性的时政热点。例如2014年(全国卷Ⅱ)的文化生活试题,19小题以社会生活素材《舌尖上的中国》为命题来源,考文化传播以及中华民族精神这两个知识点的应用。2015年(全国卷I )39题以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依托,设计考查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2015年(全国卷Ⅱ)39题以时政热点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抗日战争为背景,考查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设问考查角度既来源于课本,又不完全拘泥于课本。
  因此,脱离文化生活讲授文化理论既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又背离高考命题的意向。生活情景再现,是《文化生活》模块授课富有生命力的保证。
  2、提炼生活素材,组织课堂资源
  政治教师无疑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倾注更多心血去关注生活,去捕捉教学取材。一方面,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元素不断涌现,如相亲文化、山寨文化、选美文化等等,社会生活给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材料。另一方面,已有的文化元素随着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更新,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汉字听写大赛,中国诗词大会。再如武术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是一种自卫防身的技能,当代意义上的武术更多地被看作是舞台艺术表演。这些文化因素的新变化给教师上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依托,设计课堂,引导学生从中探索和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
  《文化生活》模块的生活取材,还可以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生切身感知的校园环境、寝室、班级、学生社团活动、食堂文化,等等。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有助于教学深入浅出,使教学抽象问题具体化。
  三、教师提高生活化教学技能的几点建议
  上好《文化生活》模块,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而言,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狠下工夫:
  1、夯实专业,增强生活敏锐度
  政治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学习和改进,不断反思《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方法。从学生的反馈中感知教学存在的难点和突破点,以学生的视角去发现生活素材,以教师专业的水准去提炼生活素材。多思考:所选取的生活素材是否典型?是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与《文化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紧密联系?筛选过的生活素材是原汁原味呈现还是再加工?教师增强挖掘生活资源的敏感度,有利于提升课堂掌控力,升华教学智慧。
  2、拓展视野,洞察生活与教学的联系
  教师的言谈举止就流露出文化气息。一个政治教师视野狭窄,知之不多,很难驾驭好《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应当从生活中打开局面,开阔思维。第一,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不少政治教师只沉浸在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海量阅读中,基本不涉及其他书籍和报刊杂志的阅读与浏览,难以用典型详实的生活材料支撑教学中的讲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文化韵味,思考深邃的政治教师,在生活中必定是一个理性的思辨者,能够关注生活中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用马克思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雅情趣,使自身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品位。只有自身亲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和有所深思,才能在备课环节中迅速地组织生活资源,在生活和教学之间搭建智慧的桥梁,做到生活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生活提供指导。
  3、观察生活,捕捉时代元素
  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要求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彰显政治课程的时代使命感。政治教师应当保持每日浏览新闻,了解社会最新动态,知道社会关注的热点消息,尤其是涉及到文化现象的事例不仅要知道,还要去深入思考去做细致的分析,去查阅相关权威的解读,知道相关专家的建议和看法,学习和了解社会群体的主流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自己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课堂当中授予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通过手机微信、微博、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这些媒介去观察生活,捕捉时代元素,将社会的热点和知识的关联建立有机联系,将新时代元素聚焦到日常的《文化生活》课程教学中,应用到《文化生活》课程教学中。
  总而言之,上好《文化生活》模块,应把握教学宗旨。努力提升,形成对日常生活的洞察力与敏锐度。如果一堂课,生活实例无处不在,文化气息无处不浓,有所提炼,有所升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何尝不是一堂具有感染力的好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