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放飞思维 构建乐学课堂

【作者】 陈炜丽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正文】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在课堂上,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优势,立足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构建乐学课堂。下面我就谈谈我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中的主动参与者。”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怎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励他们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利用兴趣激发思维是一个最佳的途径。教育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儿童好奇之心,创造一种能促进学生好奇的气氛,让学生对新授课的知识产生一股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新思维得以主动发挥。例如在“元、角、分”的知识讲完后,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把课堂转变成超市,让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十元钱去购买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你打算怎样用?用后有没有剩余?剩下多少?使学生随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及问题的引出,不由自主地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他们若有所思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已被激活。以趣激思,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多种感官,活跃学生思维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创设学生动手的机会,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教学第四册教材“认识角”时,我先安排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找角——感受角——画角”的过程中认识角,了解角的的特征。然后安排学生动手设计角,学生在活动中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不但自己积极思考,还与同伴合作,设计出许多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角,如:两根小棒搭成一个角,两根纸条贴出一个角,皮筋在钉子板上拉出一个角,彩色笔画出一个角,彩色纸折出一个角,用身体部位表示一个角……这样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角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口等多种感知器官,既遵循了儿童思维从直觉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原则,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打造了乐学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三、倡导“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
  “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开拓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联系,开阔思路,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个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小明绕篮球场走了一圈,走了多少米?教学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多种解法。
  解法一:28+15+28+15=86(米)
  解法二:28+28+15+15=86(米)
  解法三: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解法四:28+15=43(米) 43×2=86(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切实地实施新课程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诱导,以思维点拨训练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理性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了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