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多媒体,魅力语文课堂

【作者】 龙秀英

【机构】 贵州省沿河县谯家镇铅厂完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使多媒体技术成为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有利于优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全方位的能力。合理运用多媒体,使之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开创语文教学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有效借鉴;精彩课堂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它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做法试做阐述。 
  一、创设情境,以景激情 
  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其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能使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的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色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情与爱。然而,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仅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以景激情,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是讲有关于桂林的山水和桂林的风土人情等的文章,如果按照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只会带着学生读课文,介绍一些地理背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文的方式显得很枯燥乏味,所以有的老师会借助多媒体展示几张图片,但是也不够有说服力,不能足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这样做,可以在课前导入的时候给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说: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如果要是和父母出去旅游想去哪里?学生应该会有很多答案,以此激起他们的热情,之后你可以说,老师觉得有一个地方特别好,不如我们一起走进桂林来看看,之后就可以用多媒体放一首关于桂林的民歌,再和同学们通过视频介绍一下现在的桂林因为旅游业的发达,不文明的现象出现了很多,商业气息也很浓厚了,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想以前的桂林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对现在的现象做些什么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才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进一步,才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启发想象,静中思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如,教授《惊弓之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画面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给出了很多答案。笔者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然后又让几个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手的样子,但表演更羸的神情时不太好,太骄傲了,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几句话能充分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三、媒体助力,感情朗读
  朗读是书面遥远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有声化,让课文中表达的感情和声音有机结合,使文章的喜怒哀乐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从而陶醉其间,快速提高感情朗读水平。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再现那告别的场景,伴随着离别的音乐,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分别的痛苦。特别是教学最后三个自然段,反复播放一段依依惜别的画面,并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以及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学生自己朗读之时,很多学生都是眼泪花花的,十分真切感人。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使学生朗读起来,充满了悲愤的情感,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当学生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一部分时,笔者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视频,笔者问学生:“同学们看完视频后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又鼓励其他学生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