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思考
【作者】 田宗香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湾寨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究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关键词】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创新学习
【正文】
现代数学教学中突出强调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学习”的本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实现自主建构。下面结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和积极探究的兴趣。
教学开始,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后,我拿出一块红领巾,点名让学生来指出红领巾的三个角。这时,大家情绪开始高涨,都想上前表现一番。学生指出红领巾的三个角后,我及时点拨:其实,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角究竟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出角、认识角。于是,学生带着热情和好奇投人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二、动手操作实践,提供探究的时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还应感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
第一,折角。学生通过从实物中找角,对角有了直观感知后,我让他们独立思考,试着折出一个角。学生在折角时,我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点。不一会儿,学生折出了形状不一的角,并进行展示。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学生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角的形状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初步建立了角的表象。
第二,摸角。学生指出自己折的角后,我让他们仔细摸一摸这个角,然后说说摸角的感觉和发现。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角是尖尖的;有的说有点儿像学过的大于符号、小于符号;有的说角的两条边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一致得出结论:角由两条直直的边组成,并且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即顶点。得到角的概念后,我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角的两条边和顶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直观形象。
第三,描角。我让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着描角,并标出角的边和顶点,这是最初步的抽象过程。通过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角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三、合作探索交流,感悟探究的结果
合作探索交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论趋于完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其教学重点是直观地认识角,掌握角的特征,难点是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交流活动。
首先,我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大头钉自制活动角,然后四人小组开展游戏活动。每个学生做一个角,要求后一个学生的角要比前一个学生的大;第二轮要求后一个学生的角比前一个学生的小。游戏结束后,各小组讨论:通过游戏你发现什么?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第二,我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看看自己折的角与同桌的是否相等?想办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在小组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各小组进行汇报。有的说,大小明显的角用眼睛看就能做出判断;有的说,可以把两个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一个角分别去和这两个角比,也能判断出谁大谁小。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得出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接着,我出示了书上的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相等的角,让学生判断谁大谁小。大部分学生说边长的那个角大,也有的说边短的角大,还有的说一样大。于是,他们自己应用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去进行验证,得出结果后,我用教具演示了比较的过程,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一开始大部分同学判断错误?通过实践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通过创设情境激趣、操作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感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对角有了清楚的认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角的特征。
总之,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同时,自身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也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所研究的各种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信息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3]周德军.让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考试周刊,2008(13).
现代数学教学中突出强调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学习”的本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实现自主建构。下面结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和积极探究的兴趣。
教学开始,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后,我拿出一块红领巾,点名让学生来指出红领巾的三个角。这时,大家情绪开始高涨,都想上前表现一番。学生指出红领巾的三个角后,我及时点拨:其实,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角究竟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出角、认识角。于是,学生带着热情和好奇投人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二、动手操作实践,提供探究的时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还应感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
第一,折角。学生通过从实物中找角,对角有了直观感知后,我让他们独立思考,试着折出一个角。学生在折角时,我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点。不一会儿,学生折出了形状不一的角,并进行展示。得到大家的认可后,学生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角的形状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初步建立了角的表象。
第二,摸角。学生指出自己折的角后,我让他们仔细摸一摸这个角,然后说说摸角的感觉和发现。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角是尖尖的;有的说有点儿像学过的大于符号、小于符号;有的说角的两条边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一致得出结论:角由两条直直的边组成,并且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即顶点。得到角的概念后,我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角的两条边和顶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直观形象。
第三,描角。我让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着描角,并标出角的边和顶点,这是最初步的抽象过程。通过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角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三、合作探索交流,感悟探究的结果
合作探索交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论趋于完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其教学重点是直观地认识角,掌握角的特征,难点是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交流活动。
首先,我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大头钉自制活动角,然后四人小组开展游戏活动。每个学生做一个角,要求后一个学生的角要比前一个学生的大;第二轮要求后一个学生的角比前一个学生的小。游戏结束后,各小组讨论:通过游戏你发现什么?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第二,我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看看自己折的角与同桌的是否相等?想办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在小组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各小组进行汇报。有的说,大小明显的角用眼睛看就能做出判断;有的说,可以把两个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一个角分别去和这两个角比,也能判断出谁大谁小。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得出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接着,我出示了书上的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相等的角,让学生判断谁大谁小。大部分学生说边长的那个角大,也有的说边短的角大,还有的说一样大。于是,他们自己应用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去进行验证,得出结果后,我用教具演示了比较的过程,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一开始大部分同学判断错误?通过实践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通过创设情境激趣、操作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感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对角有了清楚的认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角的特征。
总之,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同时,自身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也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所研究的各种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信息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3]周德军.让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考试周刊,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