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趣谈初中历史课兴趣培养
【作者】 杨志芹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四场学校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往往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学生是很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由于历史课特殊性,历史事件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和模拟来验证。许多学生对历史感到乏味,学习起来感到吃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乐知者”的角色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关键词】培养兴趣;激发兴趣;诱趣
【正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往往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学生是很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由于历史课特殊性,历史事件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和模拟来验证。许多学生对历史感到乏味,学习起来感到吃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乐知者”的角色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全学生学习实际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在导入中诱趣
一节课成功与否、效率高低,导入新课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导课方法,如情境导入法、图像导入法、讲故事、成语来历导入法、设置问题导入法等,吸引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唐朝的盛衰》这一部分时,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唐明皇》,我就采取让学生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当学生讲得有声有色、情绪高涨时,我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强大的唐朝为什么会衰落呢?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激情和欲望中步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设疑中激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达到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巧、设得精、设到点子上,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由不发,不能不发,从而迸发出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时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度,提的问题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望而不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质疑中寻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存疑、求异,还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让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注意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和善于提出与课本、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直观中促趣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直观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不如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讲到日本战败投降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军进入东北,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使历史中原本单调、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的屏幕上再现,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从而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在教八年级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时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就这样上了这一课。在上完课后,教师对所上的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感觉上课的效果不显著,在反思中找到了原因,在接下来的课如何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之前先搞了个小活动――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然后随机找了几位学生上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谈到了北京大学。她说:“之所以向往北大,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可以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笔者瞬时就抓到了这堂课的契机,紧接着提问道:“那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大学吗?它又是怎么建立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大可供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那大家都知道北大设置了哪些科目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提出来,下面的学生就讨论开了:北大什么时候建立的啊?怎么还有前身啊?不是一开始就叫“北京大学”吗?于是,教师就趁机导入这一课的内容之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上完这一课的内容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著名的北京大学还有这样一番历程。有些学生回家之后还去查阅了一些关于北大发展历程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是教师都不是很了解的内容。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显得兴致勃勃,期待再来一堂这样的课。因此教师在上课后要善于反思和总结。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往往仅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学生是很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在学习中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由于历史课特殊性,历史事件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和模拟来验证。许多学生对历史感到乏味,学习起来感到吃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乐知者”的角色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全学生学习实际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在导入中诱趣
一节课成功与否、效率高低,导入新课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导课方法,如情境导入法、图像导入法、讲故事、成语来历导入法、设置问题导入法等,吸引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唐朝的盛衰》这一部分时,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唐明皇》,我就采取让学生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当学生讲得有声有色、情绪高涨时,我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强大的唐朝为什么会衰落呢?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激情和欲望中步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设疑中激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达到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巧、设得精、设到点子上,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由不发,不能不发,从而迸发出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时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度,提的问题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望而不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质疑中寻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存疑、求异,还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让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注意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不唯书,不唯师,勇于和善于提出与课本、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直观中促趣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直观教学方面更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不如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如,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讲到日本战败投降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军进入东北,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使历史中原本单调、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的屏幕上再现,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从而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在教八年级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时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就这样上了这一课。在上完课后,教师对所上的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感觉上课的效果不显著,在反思中找到了原因,在接下来的课如何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之前先搞了个小活动――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然后随机找了几位学生上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谈到了北京大学。她说:“之所以向往北大,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可以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笔者瞬时就抓到了这堂课的契机,紧接着提问道:“那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大学吗?它又是怎么建立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大可供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那大家都知道北大设置了哪些科目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提出来,下面的学生就讨论开了:北大什么时候建立的啊?怎么还有前身啊?不是一开始就叫“北京大学”吗?于是,教师就趁机导入这一课的内容之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上完这一课的内容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著名的北京大学还有这样一番历程。有些学生回家之后还去查阅了一些关于北大发展历程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是教师都不是很了解的内容。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显得兴致勃勃,期待再来一堂这样的课。因此教师在上课后要善于反思和总结。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