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作者】 高 明
【机构】 西藏拉萨市第七中学
【摘要】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小至人的日常活动、吃饭穿衣,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物理教学所关注和探索的资源,也是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归宿。【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教学模式;让物理回归生活
【正文】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实践潜能。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就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模式。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物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生活经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初中学生的头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带着很多生活经验来到课堂,对于这些生活经验要有目的地恰当运用:学生幼年学走路时就知道“用力推小板凳,小板凳才会动”,物体受力才会动在幼年的头脑中已经先入为主.经验中有部分是正确的,可作为教学的感性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但它毕竟是“经验”,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所以还是粗浅的,有些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作用的结果是具有速度”,“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学生得到这个经验是有大量的“事实作基础的”,要纠正学生这个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操之过急.启蒙教学中要讲清楚,到高中还要继续讲,只有反复多次,应用正反两个方面事实作对比,逐步过滤,才能对物理概念有比较透彻的正确理解.
二、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日常用品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提前吩咐学生事先搜集与下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物理现象或日常用品,在下节课时带到课堂中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探究。如在学习《长度、时间的测量》内容时,先让学生搜集各种有长度刻度的测量工具,在课堂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测量工具都有“零刻线”,每把尺都有各自的“量程”,它们的“分度值”各是多少?进一步探讨它们的使用规则、读数方法,进而探讨其他测量工具的共性。就这样,在让学生观察、研究和“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刻度尺的应用。这样,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慢慢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顺利地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三、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知识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实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在运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提示物理现象的能力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如:五香茶叶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通过生活经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现象分析原因,使学生更明白热胀冷缩的特性。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而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铜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当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后,会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会感到对自然、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激励他们以更高昂的热情去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四、在物理习题和课后作业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活学活用
鉴于许多物理习题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应尽量以学生亲生经历的生活情境为原型,从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进而提出问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密度”这一物理概念后,根据密度的公式:籽=m/V(物质质量m 与其体积V 的比值),可以设计习题如:如何测算妈妈买的黄金首饰是否是纯金;如何测算家中厨房里常用的酱油、食用油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大小。这样生活化的题目比枯燥的课后习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进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成因和原理。比如冬天教室的窗户上会出现漂亮的“窗花”;从教室到室外会呼出好多“白气”;在进入教室时眼睛上会铺满浓浓的一层雾气。又比如在夏天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一杯盐水和一杯清水同时放入冰箱,看看哪个先结冰;夏天刚买的冰糕表面“水珠”的形成。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与老师一起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与依据,在生活中、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活学活用。
总之,学生要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必须让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多接触实际生活,多去想想所见到的自然现象的原理,并通过课堂的立体教学潜移默化的教会他们真正的物理知识,再让他们应用现有知识解释更多的实际问题,探究更多的物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我实习的五个月里我一直尝试这种方法,并不断的进行论证,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教学中,会让他们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参考文献:
[1]董静.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J]. 数字化用户,2013(21).
[2]王俊垚. 从生活走向物理――浅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学园:教育科研,2011(7)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实践潜能。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就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模式。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物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生活经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初中学生的头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带着很多生活经验来到课堂,对于这些生活经验要有目的地恰当运用:学生幼年学走路时就知道“用力推小板凳,小板凳才会动”,物体受力才会动在幼年的头脑中已经先入为主.经验中有部分是正确的,可作为教学的感性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但它毕竟是“经验”,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所以还是粗浅的,有些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作用的结果是具有速度”,“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学生得到这个经验是有大量的“事实作基础的”,要纠正学生这个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操之过急.启蒙教学中要讲清楚,到高中还要继续讲,只有反复多次,应用正反两个方面事实作对比,逐步过滤,才能对物理概念有比较透彻的正确理解.
二、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日常用品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提前吩咐学生事先搜集与下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物理现象或日常用品,在下节课时带到课堂中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探究。如在学习《长度、时间的测量》内容时,先让学生搜集各种有长度刻度的测量工具,在课堂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测量工具都有“零刻线”,每把尺都有各自的“量程”,它们的“分度值”各是多少?进一步探讨它们的使用规则、读数方法,进而探讨其他测量工具的共性。就这样,在让学生观察、研究和“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刻度尺的应用。这样,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慢慢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顺利地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三、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知识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实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在运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提示物理现象的能力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如:五香茶叶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通过生活经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现象分析原因,使学生更明白热胀冷缩的特性。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而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铜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当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后,会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会感到对自然、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激励他们以更高昂的热情去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四、在物理习题和课后作业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活学活用
鉴于许多物理习题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应尽量以学生亲生经历的生活情境为原型,从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进而提出问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密度”这一物理概念后,根据密度的公式:籽=m/V(物质质量m 与其体积V 的比值),可以设计习题如:如何测算妈妈买的黄金首饰是否是纯金;如何测算家中厨房里常用的酱油、食用油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大小。这样生活化的题目比枯燥的课后习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进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思考这些物理现象的成因和原理。比如冬天教室的窗户上会出现漂亮的“窗花”;从教室到室外会呼出好多“白气”;在进入教室时眼睛上会铺满浓浓的一层雾气。又比如在夏天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一杯盐水和一杯清水同时放入冰箱,看看哪个先结冰;夏天刚买的冰糕表面“水珠”的形成。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与老师一起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与依据,在生活中、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活学活用。
总之,学生要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必须让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多接触实际生活,多去想想所见到的自然现象的原理,并通过课堂的立体教学潜移默化的教会他们真正的物理知识,再让他们应用现有知识解释更多的实际问题,探究更多的物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我实习的五个月里我一直尝试这种方法,并不断的进行论证,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教学中,会让他们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参考文献:
[1]董静.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J]. 数字化用户,2013(21).
[2]王俊垚. 从生活走向物理――浅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学园:教育科研,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