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实施

【作者】 陈建军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人类正在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何快速有效的获取信息、识别信息、管理和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等所有的这些技术,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信息技术。如何学好信息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也就成为教育领域中讨论的热点。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拼弃了原有教材中只注重操作、知识面狭窄的缺点,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几个常用工具的掌握。
  仔细翻阅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发现,在这仅153页的教材中,包含的知识面却很广,然而大多数知识点却又是点到即止,这让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到茫然,如果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的讲清楚,哪有那么多的课时啊?那么如何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的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呢?教材是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而对原有需要重点掌握的操作步骤做了删减,只给了引导,剩下的有学生需要自行探索,这样一来,教师在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和只需简单知道或了解的知识该如何作一个布局呢?才能使得学生既能掌握重点,又能更多的接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类别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如果只是不停的学习理论而不动手去做,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比如在学到如何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时候,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布置一定量的任务,让学生从多途径来完成任务,使用不同方法来完成同一任务,并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于什么情况,有什么技巧等等,以此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在平时获取网络资源时得以灵活运用。至于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则可以简单的概述。
  在讲授文本和信息加工这一部分内容时,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word和excel工具,而把每一个操作都一步步的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有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到头来,由于学生一下子记不住那么多的命令,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其实要很好的掌握这个工具,只有一点,就是使用者不断实践和练习,教师只需要演示常规性的操作,将学生引入门,然后大部分时间用于布置一定的任务给学生练习,任务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浅入深,先是基础性的,用于巩固上课所讲的常规操作,然后是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任务,它可以含有课堂讲授内容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完成,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才会发现某种操作能完成什么任务,即使学生对布置的任务中的操作没有做到,但他在练习时可能会知道不包含在此任务中的其他更深层次操作的效果,最后教师将其布置的任务作一个详细的解答,然后可以再布置更深层次的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主动探索中掌握各种操作,而不再是以前讲什么就练什么的被动学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能力。
  又如在讲授网页制作这部分内容时,既要训练学生对常规操作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因为网页的排版与布局会给客户一个直观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页的点击率。如何提高网页点击率,一是网页的内容是否对客户有价值,二是网页所使用的特殊技术,如果学生想到这一点,再向其传授这些技术的使用。
  如上所述,在讲授需要重点掌握的操作和实践内容时,核心在于如何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和创新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多练,而不在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授。然而,对于不需要学生核心掌握,但需要了解的内容,我们不能还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知识点也较多,不可能像前面所述内容那样详细的讲练,如何才能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呢,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素材选择,好的引导和素材既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作一全面了解,又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提升信息素养。例如在讲到多媒体与信息加工模块时,这一部分不是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的内容,但是要求学生必须知道这些多媒体信息加工的工具,如动画制作、图象处理、音频文件制作等,能够了解它和初步掌握其用法。如果就纯理论性的向学生介绍这些,学生会觉得很乏味,如果也单纯的找一个实例演示一下,这些工具不像文字处理工具那样易学,学生也根本不能入门,所以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选择用flash制作动画时,可以先提示学生是否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动画,里面的背景音乐是一段流行歌曲,而动画则是一对卡通人物在演绎一段爱情故事,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我们也可以做,甚至做的更好,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意,最后用一个能够体现动画制作主体过程的实例来给学生演示制作过程。
  在讲图象处理之前也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跟学生讲他们平时看到的很精美的艺术照,然后解释,照片之所以美丽,也不完全取决于照片中主体的本身或者经过化装,对照片后期的处理也有很大的功劳,发现学生对此感兴趣之后再通过一个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图象处理的原理,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效果来处理图片,为其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些内容作好铺垫。
  再比如谈到音频文件制作时,先不要切入正题,可以从侧面引导,由于学生喜欢用歌曲的一些高潮部分来作为手机的铃声,但是又不会做,只能将整首歌作为铃声,或者花钱从网上下载这一部分,现在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学会这一工具后,你可以对一首歌进行任意的截取,想要哪一部分就可以得到哪一部分,介绍完后再用比较简单实用的音频处理工具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演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操作和实践固不可少,但如果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而不做有效引导,这不但不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学到的也就是那几个硬邦邦的操作步骤,从根本上说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也就不可能有高效课堂。如何形成高效课堂,除了必要的操作和实践外,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对现在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也对未知的内容感兴趣,同时萌发出一种想要探究神秘的信息技术世界的欲望,为其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作好铺垫。
  由此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随机应变,能否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形成高效课堂,同时也迎合新课程改革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