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厌学”现象剖析
【作者】 陶泽品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小海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表现出的“学困”和“厌学”现象比较普遍。有来自于家庭、教师、社会,评价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不是小题大作,人云亦云,笔者以亲身的感受、实践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独到而精准地分析了这一教学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引发教师教育思考,以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关键词】学困生;厌学;数学;农村;改革;转变
【正文】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广大农村数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新的数学教学思想,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数学运用技能,数学素养等方面均有提高,但农村初中的情况不容乐观,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期末数学考测的及格率不足50%,许多学生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不学数学,成为学习的负担。学生数学“学困”、“厌学”达四成以上。调查显示:认为学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占52.5%,厌学学生占28%,并随着学龄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笔者经过几年一线数学教学实践,深入调查,就其原因作以下分析,与同行交流。
一、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
据调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不稳定,传统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的死记硬背,超量训练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在同一目标,同一杠杆下,许多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不能自我,从而应付学习,不可能掌握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蒙教育是学习人生的关键。进入初中后,这些同学不能主动学习,学习困难,认知水平低,学习收获少。必要的学习条件的欠缺阻碍了进一步的学习,很难转变。比如写字凌乱、握笔不正确、不会乘法口诀。义务教育阶段抓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大教育思想,一体化教育目前不能落实。
二、自然条件,家庭因素不能忽视
山区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低,见识不广。家庭忙于繁重的耕作,对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重视不够,缺乏监督,没有能力辅导学生,不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很难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和弥补,良好的学习品质不能养成。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让它长三年后回家能干得农活,对子女的期望质不高,甚至对老师教育不予支持,袒护孩子,威逼教师。这是造成学生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学习,实现理想的障碍。长期的“放任式”教育,使孩子没有一定数学知识的积淀,不能完成学习,就成为“学困生”,并不全是智力因素而致。这一现象在数学“学困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学困生”往往表为“厌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可见缺失了家庭教育,我们的教育举步维艰。
三、转变不及时,方法不当,失去转变的机会
在小学初步形成数的观念、进行正有理数的运算、简单的图形认识、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初中将在引入负有理数的条件下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式的表示与运算、学习发展建模、推理论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用知识解决与实现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等。因此,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初一学生学习数学会遇到困难。如果转变不及时,教学方法不得当,“学困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教师要从教材体系上准确把握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结合点——数的运算,顺应过渡衔接,紧紧抓住刚进初中的大好时机。
教师本身来自于升学,各种考测评比,聘任的压力,教学理念在现实中变成了功利意识,对学生自主的抑制,超负荷作息,学习成绩至上,凸显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分化严重。
每一名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求表扬。当学生不能完成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又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在一次次失败中遭受批评和冷落后,将失去学习的信心,就会消极对待学习,抵触教育,被动学习,产让厌学情绪和行为。厌学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会辍学流失,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不良后果。农村学校控辍保学形势严峻。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初中教师同样面临教育安全和风险,为了保全自我,不得不放任学生。
四、新课程下的评价机制不能有效改变目前现状
学生成长的记录中,那些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学习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爱好特长形同虚设,高中录取还是看考试总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特长始终无法客观真实定论,成为学生升学的刚性条件。当然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愿意记录那些不良行为表现,也不因学生的“黑点”影响其升学。学生还在乎这种评价吗?学习成绩至上,成绩差的“学困生”即使其他方面突出,仍无“出头”之日。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成了做题的工具,没有学习的快乐,数学训练统测试题难度大,学生成绩差,容易形成“数学难学”,“没有数学天分”的错误定论。这是学生怕学数学根本原因。有的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只有五六人在学数学。
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核其所任班级的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业务素质高低、学生是否喜欢不予考量。造成了一些教师歧视“学困生”的现象。教师无意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更不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特长、爱好。一个没有成就感的学生是不可能爱学习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其他方面又得不到认可,他们只能放弃数学学习,导致厌学。
“应试教育”的阴影下,素质教育,转变厌学现象不可能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背离了认知规律,学生怎能“减负”。厌学成风,纪律换散,道德素质低下……。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就不可能改变现状。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但许多家庭还难承受高额的教育投入,加之就业压力大,难找工作,使得家长“目光短浅”,对“学习改变命运”不抱希望,对子女的期望值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学生不能用心学习文化知识,数学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相比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沾染不良习气,这类学生难管难教,无从转变。此类现象的发生农村中学不比城镇中学少,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见一斑。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广大农村数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新的数学教学思想,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数学运用技能,数学素养等方面均有提高,但农村初中的情况不容乐观,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期末数学考测的及格率不足50%,许多学生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不学数学,成为学习的负担。学生数学“学困”、“厌学”达四成以上。调查显示:认为学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占52.5%,厌学学生占28%,并随着学龄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笔者经过几年一线数学教学实践,深入调查,就其原因作以下分析,与同行交流。
一、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
据调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不稳定,传统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的死记硬背,超量训练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在同一目标,同一杠杆下,许多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不能自我,从而应付学习,不可能掌握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蒙教育是学习人生的关键。进入初中后,这些同学不能主动学习,学习困难,认知水平低,学习收获少。必要的学习条件的欠缺阻碍了进一步的学习,很难转变。比如写字凌乱、握笔不正确、不会乘法口诀。义务教育阶段抓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大教育思想,一体化教育目前不能落实。
二、自然条件,家庭因素不能忽视
山区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低,见识不广。家庭忙于繁重的耕作,对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重视不够,缺乏监督,没有能力辅导学生,不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很难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和弥补,良好的学习品质不能养成。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让它长三年后回家能干得农活,对子女的期望质不高,甚至对老师教育不予支持,袒护孩子,威逼教师。这是造成学生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学习,实现理想的障碍。长期的“放任式”教育,使孩子没有一定数学知识的积淀,不能完成学习,就成为“学困生”,并不全是智力因素而致。这一现象在数学“学困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学困生”往往表为“厌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可见缺失了家庭教育,我们的教育举步维艰。
三、转变不及时,方法不当,失去转变的机会
在小学初步形成数的观念、进行正有理数的运算、简单的图形认识、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初中将在引入负有理数的条件下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式的表示与运算、学习发展建模、推理论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用知识解决与实现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等。因此,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初一学生学习数学会遇到困难。如果转变不及时,教学方法不得当,“学困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教师要从教材体系上准确把握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结合点——数的运算,顺应过渡衔接,紧紧抓住刚进初中的大好时机。
教师本身来自于升学,各种考测评比,聘任的压力,教学理念在现实中变成了功利意识,对学生自主的抑制,超负荷作息,学习成绩至上,凸显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分化严重。
每一名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求表扬。当学生不能完成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又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在一次次失败中遭受批评和冷落后,将失去学习的信心,就会消极对待学习,抵触教育,被动学习,产让厌学情绪和行为。厌学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会辍学流失,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不良后果。农村学校控辍保学形势严峻。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初中教师同样面临教育安全和风险,为了保全自我,不得不放任学生。
四、新课程下的评价机制不能有效改变目前现状
学生成长的记录中,那些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学习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爱好特长形同虚设,高中录取还是看考试总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特长始终无法客观真实定论,成为学生升学的刚性条件。当然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愿意记录那些不良行为表现,也不因学生的“黑点”影响其升学。学生还在乎这种评价吗?学习成绩至上,成绩差的“学困生”即使其他方面突出,仍无“出头”之日。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成了做题的工具,没有学习的快乐,数学训练统测试题难度大,学生成绩差,容易形成“数学难学”,“没有数学天分”的错误定论。这是学生怕学数学根本原因。有的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只有五六人在学数学。
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核其所任班级的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业务素质高低、学生是否喜欢不予考量。造成了一些教师歧视“学困生”的现象。教师无意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更不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特长、爱好。一个没有成就感的学生是不可能爱学习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其他方面又得不到认可,他们只能放弃数学学习,导致厌学。
“应试教育”的阴影下,素质教育,转变厌学现象不可能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背离了认知规律,学生怎能“减负”。厌学成风,纪律换散,道德素质低下……。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就不可能改变现状。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但许多家庭还难承受高额的教育投入,加之就业压力大,难找工作,使得家长“目光短浅”,对“学习改变命运”不抱希望,对子女的期望值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学生不能用心学习文化知识,数学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相比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沾染不良习气,这类学生难管难教,无从转变。此类现象的发生农村中学不比城镇中学少,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