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词里词外愁几何——解析《武陵春》的密码

【作者】 刘发学

【机构】 甘肃省庄浪县柳梁中学


【正文】众所周知,诗词发展到了宋代,便形成两大流派,以苏轼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李清照的作品中,《武陵春》尤能体现其清丽婉约的词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而对于李清照的词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了鉴赏,好多学者都感慨,不解清照之愁,不解清照之词。可事实告诉我们仅仅理解清照之愁,还远不能理解清照之词。为能全面准确的把握这个诗词圣殿中的美神,深刻的体味《武陵春》的诗词艺术,我认为除了理解清照之愁,理解清照之词,更要了解清照之人,也就是她多舛的命运。
  《武陵春》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环境中的自我形象。这首词在艺术形象的刻画上,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如果勉强分开来说,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侧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一个女人,日照三竿仍懒于梳妆,没有说话,泪水却夺眶而出。极其传神的写出她内心的苦大愁深,哀,莫大于心死,我想只有心死了女人才会懒于梳妆,因为重重的不幸将她折磨的万念俱灰,所以才会用沉默的泪水诉说着凄惨的遭际。李清照写这首词的背景有人概括为“国破、家亡、夫丧”,如此不幸,情何以堪。所以也就有了下阕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用夸张比喻的形容愁,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在前人的基础上,自铸新辞,而且是浑然天成,不落痕迹,因为这句是承接着上句的“轻舟”而来的,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的,整个意境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委婉,这也是这首词核心的艺术价值所在,如此悲惨的人生遭遇,难怪担心双溪的舴艋无法承载。
  然而,仅仅凭借词中的相关描写来体味李清照哀愁还远远不够,我们无法真正的感受那穿越时空的孤独与忧愁。我们需要全面的了解词外的李清照。少年时代的李清照是在娇宠和美丽编制的时光中度过的。据史书记载,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这样的家庭使他的文学起点就比别人高。公元1102年她找到了生命中了志同道合的伴侣——赵明诚。就是在这一时期李清照创作了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佳作,这些词多是对美满爱情的深情歌咏和销魂相思刻骨描绘。可以说南渡前的李清照出生在小康之家,从懵懂的少女、美艳的少妇再到离多聚少的思妇。这段时间是李清照生命的“天上人间”。然而,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李清照的美梦,她的命运从此开始逆转,南宋朝廷南迁苟安,她也随之和丈夫南渡,南渡确切的说应该是逃难,我们可以想象那种急急如漏网之鱼匆匆如丧家之犬的狼狈。可是更为悲惨的是南渡的后的第二年,赵明诚暴病身亡,给李清照留下了无边的落寞与孤独,命运总是那么捉弄人,天赐良缘,却又这么早早的让他离开自己,遭遇感情生活的煎熬。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张汝舟。再婚后李清照立即认清了张汝舟市井小人的真实嘴脸,仅仅百日即与之离异。在南宋这个理学昌盛的时代,李清照第二次婚姻的错误选择,导致晚年处境的尴尬,被相当范围的社交圈子所拒绝,更被上流社会所摒弃。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望着北归的大雁,看着一地的黄花,肝肠寸断。而风雨飘摇的时局又给这个凄惨的女人蒙上一层厚厚的愁云。1129年9月金兵再次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而在奔波逃难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也损失殆尽。而这丢失的金石文物系两人生前舍命守护的心血结晶。
  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武陵春》正是李清照在这样的命运蹂躏下写出的。我们可以想象她背负了多少家国之愁,而此时的李清照已经五十岁了,孤苦无依。然而个人的不幸并没有使她忘记国家危难,仍然执着的谱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篇章,依然执着的进行着不朽的艺术探索。就是这样一个孀妇,特立独行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当我们再读这首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提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国破、家亡、夫丧”,却不知道这六个字后面泣血的哀愁。当我们再次翻开文学的画卷,被她的愁情感动的唏嘘泪下的时候,似乎又看见那个数遭闵凶,但依然屹立于黄花中的美神,倔强的抗争。她那不屈的意志,穿越辽阔河山,永不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