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 杨 琴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观风海镇塘房小学
【正文】现代教育理论让我们懂得: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堂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让学生主动看、读、想、说,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了河流→浪→潮水,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以外,问题的悬念可以称得上是好的兴趣信息。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感染力,精心设计提问,这样不仅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及探索的方向,同时也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教师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手术台?什么地方叫阵地?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谁把手术台作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等等。学生的这些疑问符合他们的实际,也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在全班同学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
二、先看后想提高学习效率
看是观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看后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低年级学生学生字时,先让学生看生字,找出它的音近字、形近字,再想生字的音、形、义,然后讲间架结构、笔顺笔画,如有错误,教师点拨、纠正。再如学习看图学文时,我让学生先看插图或挂图,说图意,再图文对照看课文,再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进行说的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提出“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碰壁?”“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在坐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适当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对以上问题说得非常好。再如教“绿色的办公室”一文时,让学生说说课题为什么用引号,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各抒己见,最后弄懂了绿色不是指颜色,而是列宁在树林里办公,因为地下是绿草,周围是绿树,所以叫“绿色的办公室”。
五、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我国许多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师举一,学生不能反三,这样的学生就可以不必再教。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说明迁移规律对学生的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代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质意义也在于提示迁移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能使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的学生,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而且作文的病句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众所周知的因娴熟诵读而自动产生的学习迁移的典型例证。然而,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要想命名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目前盛行的“题海”式练习是不能称道的,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适度、适量、适时且形式多样化基础上的练习,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必要的练习和训练,同时教师对学生态度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还要加强练习目的教育,注意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以及练习方式方法上指导,使学生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尝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
一、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了河流→浪→潮水,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以外,问题的悬念可以称得上是好的兴趣信息。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感染力,精心设计提问,这样不仅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及探索的方向,同时也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教师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手术台?什么地方叫阵地?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谁把手术台作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等等。学生的这些疑问符合他们的实际,也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在全班同学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
二、先看后想提高学习效率
看是观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看后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低年级学生学生字时,先让学生看生字,找出它的音近字、形近字,再想生字的音、形、义,然后讲间架结构、笔顺笔画,如有错误,教师点拨、纠正。再如学习看图学文时,我让学生先看插图或挂图,说图意,再图文对照看课文,再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进行说的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提出“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碰壁?”“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在坐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适当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对以上问题说得非常好。再如教“绿色的办公室”一文时,让学生说说课题为什么用引号,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各抒己见,最后弄懂了绿色不是指颜色,而是列宁在树林里办公,因为地下是绿草,周围是绿树,所以叫“绿色的办公室”。
五、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我国许多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师举一,学生不能反三,这样的学生就可以不必再教。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说明迁移规律对学生的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代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质意义也在于提示迁移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能使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的学生,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而且作文的病句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众所周知的因娴熟诵读而自动产生的学习迁移的典型例证。然而,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要想命名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目前盛行的“题海”式练习是不能称道的,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适度、适量、适时且形式多样化基础上的练习,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必要的练习和训练,同时教师对学生态度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且还要加强练习目的教育,注意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以及练习方式方法上指导,使学生学习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尝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