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法
【作者】 蒋 丽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六桥街道大马城小学
【正文】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把数学课堂学习看作是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程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合作”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才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数学,但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被学生牵着鼻子随意走,我们应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另一条通道,顺应着学生的心理特点,了无痕迹地寻找一条能殊途同归的途经。
例如:我曾给二年级试讲了一节“鸡兔同笼”。题目是“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和兔可能有的只数后,提问:“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过鸡和兔吗?”“画过!”在学生们的齐声回答中,我拿出两幅色彩斑谰、栩栩如生的鸡和兔的画。接着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不用这么麻烦,怎么画最简单?”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小朋友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O’表示头”,“用‘l’表示腿”;“有两个‘l’表示鸡”,“有四个‘l’表示兔”......不久鸡和兔的数学画就这样定稿了——“ ”(鸡),“ ”(兔)。我适时引导:“应该先画几个头?”“5个!”学生兴趣盎然地边说边画了5个“O”,“那么画腿时怎么画既快又不容易出错呢?”同学们开展了讨论,最后交流得出:可以先画5只鸡,有10条腿,还有4条腿没画,再两条两条的填上去。“那能不能先画兔再画鸡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思索与探究。结果,令我瞠目结舌:全班同学几乎都能用两种画法,求出鸡和兔的只数。而这正是以前我给四年级学生辅导时令人万分头痛的“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
我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7辆,共有18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几辆?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其实这题目同属“鸡兔同笼”的范畴,小朋友并不明白这一概念。但是由于他们已经学会了画简单的数学画,所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信心的挑战。我有意识地选取了几份......学生甲说:“我根据鸡和兔的样子,把自行车画成了两条腿,三轮车画成了三条腿。”学生乙说:“因为自行车有两个轮子我就画了两个圆;三轮车有三个轮子,就画了三个圆。”......听着学生们富有思想的回答,看着那一份略显粗糙但充满创意的数学画,我不由得为学生们的可爱,学生们的善于抓住本质而暗暗喝彩。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如花的心灵——稚气而富有个性,顽皮而长于创造。——就这样,学生们在探索、体验与感悟中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实现了它的数学价值。
三种竖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启发学生:通过比较,你们认为哪种竖式更简单?(我相信学生肯定会和我一样选择第三种的,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生1:我觉得第②种竖式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2:我也觉的第②种竖式比较简便。
一连两个学生认为第②种竖式比较简便,这大大出于我的预料,于是我启发道: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第③种竖式比较简便(正中下怀,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正想进一步比较,以达到强化的效果)。谁料又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也认为第②种竖式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老实说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为了尊重学生的思维,也为了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好体现我的教学民主,我问:“能说说你们认为第②种竖式简便的理由吗?”
生4:“老师,第③种竖式写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个位、十位上都有三个数相加,我记不住中间的结果,容易出错,而第②种竖式每次只要算两数相加,这样我不大会出错的,而且只要在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228上再加126就等于354,整个竖式只要多写一个228,也就可以了。”
你们认为呢?我征求了一下学生们的意见,66个学生中竟然有59个的学生赞成选择第②种竖式,而且不无道理,这可怎么办?这离我预想的方案有些远了,照他们的意思,这第③种竖式没多大意义,难到就不用学习了吗?那肯定不行!但我还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说:“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那让我们再来听听选择第③种竖式的小朋友的想法吧。”
生5:“我觉得三个数连加也不太难,我一直算得很快,很正确的。”
师:“第③种竖式真的难算吗?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觉得不难呢?就算是难算,难道我们就不想亲自去试一试?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偏要向这个困难挑战,说不定会找到一些奇妙的好方法,能把它们解决了呢!有没有勇气?”
“我们有勇气!”学生们的士气被鼓舞了。
于是我请学生们试着用第三种竖式来计算四、五、六年级捐书一共多少本?(178+194+236=?)在交流中学生发现,个位上可以先算4+6=10,再算10+8=18,这样比较简便,十位上先算7+3=10,再算9+1=10,最后10+10=20,写0向百位进2。把“凑满十”的两个数先算,使三位数连加的计算变简单了,这个窍门的发现使得原来怕三位数连加的小朋友兴奋不已。
我趁热打铁地说:“其实,还有别的窍门呢,你们想找到它吗?”
“想!”学生们兴趣正浓,紧接着我请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第一题,计算中,果然又有小朋友在计算586+117+208=?这一题时,发现了新的窍门,他忍不住把他的发现说了出来;原来他观察到个位上数分别是6、7、8只要把8中的1给6,这样个位上可以看成是3个7相加,三七二十一,个位上很容易得出21这个结果,十位上先算出8+2=10,再算10+1=11,这个窍门像长了腿,—会儿,别的小朋友也都说,是啊!我也发现了。这一发现犹如一个法宝,更坚定了学生战胜三位数连加的信心。这时有小朋友说:“原来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藏着这么多好玩的秘密,以后我不怕了。
为了体现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算,但是每一种算法的思维含量是不同的。有的方法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有的方法则需要的思维含量较高。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预想和生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把思维水平提高一个台阶,形成计算技巧,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发展学生的数感,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例如:我曾给二年级试讲了一节“鸡兔同笼”。题目是“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和兔可能有的只数后,提问:“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过鸡和兔吗?”“画过!”在学生们的齐声回答中,我拿出两幅色彩斑谰、栩栩如生的鸡和兔的画。接着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不用这么麻烦,怎么画最简单?”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小朋友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O’表示头”,“用‘l’表示腿”;“有两个‘l’表示鸡”,“有四个‘l’表示兔”......不久鸡和兔的数学画就这样定稿了——“ ”(鸡),“ ”(兔)。我适时引导:“应该先画几个头?”“5个!”学生兴趣盎然地边说边画了5个“O”,“那么画腿时怎么画既快又不容易出错呢?”同学们开展了讨论,最后交流得出:可以先画5只鸡,有10条腿,还有4条腿没画,再两条两条的填上去。“那能不能先画兔再画鸡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思索与探究。结果,令我瞠目结舌:全班同学几乎都能用两种画法,求出鸡和兔的只数。而这正是以前我给四年级学生辅导时令人万分头痛的“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
我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7辆,共有18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几辆?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其实这题目同属“鸡兔同笼”的范畴,小朋友并不明白这一概念。但是由于他们已经学会了画简单的数学画,所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信心的挑战。我有意识地选取了几份......学生甲说:“我根据鸡和兔的样子,把自行车画成了两条腿,三轮车画成了三条腿。”学生乙说:“因为自行车有两个轮子我就画了两个圆;三轮车有三个轮子,就画了三个圆。”......听着学生们富有思想的回答,看着那一份略显粗糙但充满创意的数学画,我不由得为学生们的可爱,学生们的善于抓住本质而暗暗喝彩。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如花的心灵——稚气而富有个性,顽皮而长于创造。——就这样,学生们在探索、体验与感悟中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实现了它的数学价值。
三种竖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启发学生:通过比较,你们认为哪种竖式更简单?(我相信学生肯定会和我一样选择第三种的,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生1:我觉得第②种竖式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2:我也觉的第②种竖式比较简便。
一连两个学生认为第②种竖式比较简便,这大大出于我的预料,于是我启发道: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第③种竖式比较简便(正中下怀,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正想进一步比较,以达到强化的效果)。谁料又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也认为第②种竖式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老实说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为了尊重学生的思维,也为了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好体现我的教学民主,我问:“能说说你们认为第②种竖式简便的理由吗?”
生4:“老师,第③种竖式写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个位、十位上都有三个数相加,我记不住中间的结果,容易出错,而第②种竖式每次只要算两数相加,这样我不大会出错的,而且只要在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228上再加126就等于354,整个竖式只要多写一个228,也就可以了。”
你们认为呢?我征求了一下学生们的意见,66个学生中竟然有59个的学生赞成选择第②种竖式,而且不无道理,这可怎么办?这离我预想的方案有些远了,照他们的意思,这第③种竖式没多大意义,难到就不用学习了吗?那肯定不行!但我还是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说:“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那让我们再来听听选择第③种竖式的小朋友的想法吧。”
生5:“我觉得三个数连加也不太难,我一直算得很快,很正确的。”
师:“第③种竖式真的难算吗?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觉得不难呢?就算是难算,难道我们就不想亲自去试一试?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偏要向这个困难挑战,说不定会找到一些奇妙的好方法,能把它们解决了呢!有没有勇气?”
“我们有勇气!”学生们的士气被鼓舞了。
于是我请学生们试着用第三种竖式来计算四、五、六年级捐书一共多少本?(178+194+236=?)在交流中学生发现,个位上可以先算4+6=10,再算10+8=18,这样比较简便,十位上先算7+3=10,再算9+1=10,最后10+10=20,写0向百位进2。把“凑满十”的两个数先算,使三位数连加的计算变简单了,这个窍门的发现使得原来怕三位数连加的小朋友兴奋不已。
我趁热打铁地说:“其实,还有别的窍门呢,你们想找到它吗?”
“想!”学生们兴趣正浓,紧接着我请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第一题,计算中,果然又有小朋友在计算586+117+208=?这一题时,发现了新的窍门,他忍不住把他的发现说了出来;原来他观察到个位上数分别是6、7、8只要把8中的1给6,这样个位上可以看成是3个7相加,三七二十一,个位上很容易得出21这个结果,十位上先算出8+2=10,再算10+1=11,这个窍门像长了腿,—会儿,别的小朋友也都说,是啊!我也发现了。这一发现犹如一个法宝,更坚定了学生战胜三位数连加的信心。这时有小朋友说:“原来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藏着这么多好玩的秘密,以后我不怕了。
为了体现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算,但是每一种算法的思维含量是不同的。有的方法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有的方法则需要的思维含量较高。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预想和生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把思维水平提高一个台阶,形成计算技巧,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发展学生的数感,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