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略议加强初中学生阅读对写作的帮助

【作者】 田玉萍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一中

【摘要】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取了大量有益的知识,阅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更能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思想与精神的素养。并且学生通过阅读对写作的能力也是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有效阅读能让学生了解写作能力和对写作的热爱,通过阅读与写作让学生去感受和表现生活,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同学对写作的体裁及写作的总体架构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加大阅读;社会实践
【正文】 
  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取了大量有益的知识,阅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更能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思想与精神的素养。并且学生通过阅读对写作的能力也是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有效阅读能让学生了解写作能力和对写作的热爱,通过阅读与写作让学生去感受和表现生活,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同学对写作的体裁及写作的总体架构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运用。如何来实现阅读对写作的帮助?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去阅读
  教师教学实践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具体的实际的课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阅读制定有效的目标和阅读方向。(1)“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⑵  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不失 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理想教育的素材,鼓励和教育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如古诗文教学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怀古仁人宁愿“先忧而后乐”的阔大胸襟;现代文教学中,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都是对初中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只要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就会对学习产生持久不衰的兴趣和原动力。
  读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让学生探索、感悟蕴藏在朴实无华语言中的父子深情,探索为何不写父亲的正面面貌;读《明天不封阳台》,教师让学生调查本的、主动的,而不是教师强硬的灌输。正如斯宾塞所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⑶ 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只能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学生对语文学习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语文阅读学习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形态节点,把语言的感受积累使用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节点,把课外阅读文前提示中的思考问题和语言积累作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节点,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根据双主教学原理,语文阅读学习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过程。所以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注重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 
  (二)侧重精读学会泛读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侧重精读学会泛读。 
  三、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
  社会是一所很好的实践的大学,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生活的经历与感受生活的不同体验。比如,参加社会调查,内容关于“你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了解当地的生态状况。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很好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等现实问题。通过调查让学生写出调查的体会、心得。把学生写好文章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学校的校报、班里的黑板报。还有语文课上教师对作文的评述。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对现实的社会有一清晰明确的认识,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中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学生在写作时会有感觉而发。这种教育的作用是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要不断积累、总结、探究。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写作水平提高和帮助的有效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