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 任茂余
【机构】 贵州省余庆县龙溪小学
【摘要】在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课程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如:教师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等有了很大的转变,如今祖国的未来依托着教育,它象征着祖国的未来。为了使学生对现在的新课程概念适应,应加大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变革的力量,同时,全国各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多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并多提出一些创新意见。探索新形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并进行工作总结是本文的关键。【关键词】语文;教师;小学;新课程;改革
【正文】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育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应加大对小学生关注力度,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本着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原则。抓住小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特性。选择因材施教,并且注意搜集课堂新意,使小学生学的容易灵活掌握。从而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育教学方法的变化
近些年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背景中,教育教学的方法由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由兴趣主导,教师辅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由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注重感情培养,新课程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老师要严格把握每章课文的感情,指引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第二,注重学习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每位学生切合实际的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学习语文课文的规律。第三,注重探索与研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到共同进步。第四,注重积累,对于学习语文来说,特别要注重课程内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课外积累。通过积累小学生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加便捷的掌握学习语文课文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第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补互助。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三、新课程概念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1、举例次数
为了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应该提高举例的频率,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时,课文不容易理解,所以如何能够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传播出去,就要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所以举例子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并且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出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更加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两者相结合自然会激发小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加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2、实际应用
当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备案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举例子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增加课外的积累,为课上举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如此一来就能过做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也受到了启发。并且还能够使小学生清楚的明白所举的例子和要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方便小学生深刻的理解语文课文的知识。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产物,因此,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新课标并不是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反而还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环境下,全国的各位小学教师工作者都应该要求自己落实新课标精神,做到与时俱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学园,2014,(7):101-101.
[2]刘小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6):41-41.
[3]胡爱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高中版),2014,(3):39-39.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教育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应加大对小学生关注力度,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本着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原则。抓住小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特性。选择因材施教,并且注意搜集课堂新意,使小学生学的容易灵活掌握。从而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育教学方法的变化
近些年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背景中,教育教学的方法由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由兴趣主导,教师辅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由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注重感情培养,新课程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老师要严格把握每章课文的感情,指引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第二,注重学习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选择符合每位学生切合实际的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学习语文课文的规律。第三,注重探索与研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到共同进步。第四,注重积累,对于学习语文来说,特别要注重课程内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课外积累。通过积累小学生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加便捷的掌握学习语文课文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第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补互助。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三、新课程概念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1、举例次数
为了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应该提高举例的频率,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时,课文不容易理解,所以如何能够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传播出去,就要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所以举例子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并且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出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更加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两者相结合自然会激发小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加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2、实际应用
当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备案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举例子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增加课外的积累,为课上举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如此一来就能过做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也受到了启发。并且还能够使小学生清楚的明白所举的例子和要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方便小学生深刻的理解语文课文的知识。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新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产物,因此,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新课标并不是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反而还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环境下,全国的各位小学教师工作者都应该要求自己落实新课标精神,做到与时俱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学园,2014,(7):101-101.
[2]刘小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6):41-41.
[3]胡爱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高中版),2014,(3):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