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必修三最后三单元“三观”问题的探讨

【作者】 魏占梅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正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中华民族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化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定型的,成为中国56个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坚定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基础。这“三观”之间也是连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前提和互为表征。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承担国民教育的一个有力载体,应当旗帜鲜明的大力弘扬这“三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就有涉及这“三观”,但在叙述中略显单薄,笔者认为应讲的更透彻一点方能凸显历史课应有的教育功能。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拙见,共同仁参考。
  “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之上、主权单一、领土完整、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被保存下来。” 纵观中国历史,虽然历经了多次改朝换代,但国家统一的主题从来没有动摇过。然而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1912年1月,孙中山在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宣言书为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法理基础。
  在同盟会正式成立时,“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行动纲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与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张密切相关的。他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一直奉行排汉的民族政策,满清贵族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同时,在民族危机深重,祖国面临瓜分的清朝末期,反满还与反帝紧密相联,"外邦逼之"与"异族残之"是同一问题之两方面。因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暨"种姓革命"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情势下具有积极的战斗意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中也还包含着明显的不足:没有鲜明的反帝纲领;还存在着某些大汉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痕迹,如有时他将满族斥为"东北一游牧之野番贱种"。 
  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当国内反满情绪已经普遍高涨,种姓革命已经深入人心之时, 正因为孙中山先生种族革命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使其逐渐排除了狭隘的种族观念和封建帝王思想,也决定了其"反满"主张只是一种手段,而国内各民族间的"民主共和"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满清政权已被推翻,则"排满"的工具性作用已经失去。于是,孙中山便及时地变"排满"为"联满",从而实现了其民族观的第二次飞跃。在1912年元旦发布的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孙中山就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满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合满汉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实际上并非仅指这五个民族,而是泛指国内大小一切民族。由此可见,此时孙中山的"种姓革命"思想,也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与形式。
  如果说孙中山的 "五族共和"思想主要着眼于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那么,"大中华民族"的思想则自觉地将其视野拓展到了全球的华人,这就突破了阶级,阶层,种族,信仰,国别等界限,旨在最大程度上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建立富强,可以与欧美"并驾齐驱"甚至"后来居上"的"新中华"。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被人说成"一盘散沙",就在于没有"国族主义",在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民族主义的应有之义。孙中山先生将"国族思想"与"五族共和"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之概念,中华民族即国族观念,这使得其民族主义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至此, 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民族主义)才有了完整的意义。从此以后,"中华"二字成为中国这个国族之名称。时至今日,"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中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孙中山的民族观,特别是他提出的"五族共和"、"国族主义"、"中华民族"的思想,以及在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上对"民族主义"的重新解释, 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遗憾的是,孙中山对这一课题的阐述还够充分。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上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整个中国现代历史进程表明:虽然 "反满"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民族主义"在更为深远意义上的历史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并未完成。而且,只要中国没有摆脱被帝国主义瓜分之厄运,要实现国内各民族间的"平等共处",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