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多媒体,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活”

【作者】 张玉江

【机构】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栗木镇中心校


【正文】当今课堂教学中,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如今已发展到电脑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电化教学手段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优化语文教学呢?。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由于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同步,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更直接有效,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由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知识面不宽,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过程等方式降低想象和理解上的难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学生一方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琢磨,一方面将各自的理解画出示意图进行演示。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能使火车顺利爬上陡坡的过程还不理解,不能正确演示,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演示火车爬“人字形线路”的过程,不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三、巧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语文课堂上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之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就越透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惨遭破坏的画面,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的意识,我先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描述地球惨遭破坏的文字,然后在悲情的音乐中出示一组触目惊心的地球遭破坏的图片,教师配以煽情解说,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情绪激动,纷纷发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感慨,他们还在课后积极行动起来,成立环保小分队,展开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活动。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运用多媒体技术放了这个故事,把学生带到刮着大风,下着鹅毛般的大雪的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饿,在大街上叫卖着火柴。小女孩一次次的擦燃火柴,一次次产生美好的幻想,又一次次的希望破灭。美好的幻想和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同情小女孩并对旧社会黑暗制度的痛恨,从而和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又如在教授《长征》这首诗前,学生对长征知识缺乏了解,更缺乏真实感受,单凭讲授,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尤其是学生不能很好感受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巧用多媒体再现红军飞夺庐定桥的惊险悲壮,连绵起伏的无岭山脉,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情景。通过演示,把学生带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学生被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精神所感染了。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诗句,也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爽、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拔,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的集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信息,制成大容量、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