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品德课中史地题材“情趣化”教学之我见
【作者】 袁中学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厂溪中心校
【正文】《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涵盖面很广。对于史地题材的品德课,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情趣化”教学呢?笔者以为,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境的创设,还是活动的设计,都应体现“趣”字,极力挖掘品德中史地题材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情趣横生的品德教学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所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内容“引趣”——搭建“情趣”的舞台
法国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单易懂,而需要教师在内容的趣味性上下工夫,挖掘与学生年龄相符的内容来学习,增强内容的趣味性。
1、立足生活,体验乐趣。史地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取材于生活,将史地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立足生活,将学生体验过的生活来诠释史地知识,突显史地内容的趣味性。如教学《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师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话题切入:“孩子们,出过远门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引导学生在路线、交通工具方面做交流。学习“家乡交通发展”,教师呈现了一组四川省八十年代与当今四通发达的高速路、铁路、机场和桥梁的照片,让学生通过生活照的比较,感叹我们四川交通的飞速发展。很显然,鲜活可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活课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交通变化之大,交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贴着童心,融入童趣。史地题材的教学内容,不仅知识点多,还抽象难懂,有些内容与学生所在的世界、风俗习惯不相符,让学生心中产生了困惑和不解。教学内容只有融入童趣,贴近童心,才会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所以,我们平时要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处事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处理教学内容。如教学《国际组织》,内容深奥,与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就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了“联合国知识小擂台”,让学生认一认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并猜一猜他最近在忙什么,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拉近了孩子们与他们的距离。虽然教学内容深奥,但是教师走近学生,贴着童心教,富有童趣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仍旧学得兴味盎然。
3、优化设计,激发兴趣。很多史地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深奥的,这时教师要巧用慧眼,选用和优化趣味的素材,力求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形象化。我们可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素材进行组合提炼,通过一些媒介真实可感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愉悦地投入学习中,提升史地教学的情趣。如教学《我国的行政区》,为使学生浅显易懂地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我们可将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化抽象为形象,提炼出一首儿歌:“中国地图像雄鸡,昂首挺胸真神气。东北三省在鸡头,内蒙、甘肃在鸡背,新疆、西藏在鸡尾,云南、广东在鸡腿……”让学生在快乐的拍手歌中获取知识。
二、情境“激趣”——拨动“情趣”的琴弦
有趣的情境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学得积极主动。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上,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有趣”,教师要创设新奇愉悦、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史地知识并不枯燥、乏味,而是趣在其境,乐在其中。
1、画面再现,以“境”生趣。利用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上,鲜活的图片、直观的视频,都可以将抽象的史地知识趣味化、形象化,不断唤起学生情感上的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实现学生与史地知识的有效对话。如教学《走进新时代》,为了以境激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北京申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召开”“神九上天”等画面,让学生在动态画面中感受中国近三十多年来各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今天繁荣昌盛的新景象。此外,教师还将鲜活的人物图片呈现课堂上,再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五代国家核心领导人的照片,让学生明白认识到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这些领导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崭新的新时代。
2、语言描述,以“声”染趣。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入情入理、深情并茂的描绘,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体验。如教学《不平静的世界》,教师呈现战争的图片,用深情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战争多么残酷啊!美丽的家园顷刻间变成了废墟,德国法西斯的纳粹营中尸横遍野,被德国法西斯屠杀的犹太人,尸体堆积如山,南京大屠杀使我们失去了30万同胞,无数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倒在了血泊之中。儿童是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孩子们美丽的童年被无情的炮火化为一场场可怕的噩梦……”一句句凄然泪下的话语,一幅幅涤荡心灵的图片,情景交融地勾勒出战后劫难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内心触动,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残酷,激发他们珍惜和平生活,努力学习的热情。
3、诗歌吟诵,以“情”升趣。诗歌富有趣味性、情感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品德课上,教师可以将诗歌融入史地教学,让学生深情地朗诵诗歌,将课堂获得的体验与感悟升华为情感,达到“课已终,情未尽”的效果。如教学《我们是龙的传人》,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段配乐的诗歌《乡愁》,让学生饱含激情地诵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此时,诗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不仅打动学生,还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到两岸人民思念亲人、盼望团聚的情感。
三、活动“添趣”——扣动“情趣”的心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索真理的欲望。”在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寓教于乐”是最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教学添趣又增辉。
1、智慧抢答。在品德教材中,史地题材的很多知识点分散而不系统,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将智慧抢答引入课堂,把史地知识转化为一道道有趣的抢答题,就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中,轻松愉悦地掌握史地知识,这样,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师创设了趣味性很强的知识闯关活动:“各位游客,大家好!你们要想进入云南民族村游玩,就必须进行“智慧抢答”,完成“智力冲浪”,否则大家不能进入哦!”在教师的巧妙引导、智慧点拨之下,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智力冲浪”:⑴云南居住52个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以上的有25个,其中15个是云南特有的。⑵以东巴象形文字著称与世的民族是哈尼族。⑶跳孔雀闻名于世的舞蹈家杨丽萍是傣族的……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言语中迸发着思维的火花,眼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此时,智慧抢答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让学生了解到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2、动手操作。在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拼拼、画画、贴贴、写写等动手实践,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史地知识,使教学妙趣横生。如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地球仪,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转地球仪,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一玩、转一转、找一找、贴一贴的动手过程中,轻松认识了美丽的地球,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
3、故事穿插。听故事是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一种妙法。品德课上,巧妙运用经典故事,能够明理导行,化抽象为形象、枯燥为生动、平淡为神奇,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中,享受史地教学的乐趣。如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五六十年代物资的极度匮乏和人民生活的异常艰难,教师将《一个巴掌》的故事贯穿于课堂,向学生动情地讲述着故事:五六十年代,票证是人们当时的命根,张大妈因为不识字用错了粮票(搞错了期限)造成了损失,张大伯一气之下打了张大妈一巴掌,打聋了张大妈的耳朵……真实的故事走进了学生的内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感触很深,同时,故事的穿插也为后来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激发对伟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恩情怀,做好了情感铺垫。
4、辩论演讲。“兴之所至,学之所在”,在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将辩论演讲引入课堂,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探讨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能够在辩论中引发求知,在辩论中突破难点,在辩论中加深对史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达成知识和情感上的共舞。如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为了让学生明白圆明园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炎黄子孙不要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话题让学生开展辩论。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据理力争,阐明因果。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重建圆明园可以让世人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气磅礴。”有的说;“不该重建,因为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可以告诫后代子孙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双方的辩题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学生在辩论中会求得共识,获得新知。试想,辩论过程中能深化明理,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情趣化是史地题材品德教学的理想追寻,需要我们思品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情趣化,用富有情趣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才会让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绽放出芬芳迷人的香味。
一、内容“引趣”——搭建“情趣”的舞台
法国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单易懂,而需要教师在内容的趣味性上下工夫,挖掘与学生年龄相符的内容来学习,增强内容的趣味性。
1、立足生活,体验乐趣。史地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取材于生活,将史地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立足生活,将学生体验过的生活来诠释史地知识,突显史地内容的趣味性。如教学《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师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话题切入:“孩子们,出过远门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引导学生在路线、交通工具方面做交流。学习“家乡交通发展”,教师呈现了一组四川省八十年代与当今四通发达的高速路、铁路、机场和桥梁的照片,让学生通过生活照的比较,感叹我们四川交通的飞速发展。很显然,鲜活可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活课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交通变化之大,交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贴着童心,融入童趣。史地题材的教学内容,不仅知识点多,还抽象难懂,有些内容与学生所在的世界、风俗习惯不相符,让学生心中产生了困惑和不解。教学内容只有融入童趣,贴近童心,才会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所以,我们平时要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处事方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处理教学内容。如教学《国际组织》,内容深奥,与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就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了“联合国知识小擂台”,让学生认一认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并猜一猜他最近在忙什么,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拉近了孩子们与他们的距离。虽然教学内容深奥,但是教师走近学生,贴着童心教,富有童趣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仍旧学得兴味盎然。
3、优化设计,激发兴趣。很多史地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深奥的,这时教师要巧用慧眼,选用和优化趣味的素材,力求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形象化。我们可将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素材进行组合提炼,通过一些媒介真实可感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愉悦地投入学习中,提升史地教学的情趣。如教学《我国的行政区》,为使学生浅显易懂地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我们可将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化抽象为形象,提炼出一首儿歌:“中国地图像雄鸡,昂首挺胸真神气。东北三省在鸡头,内蒙、甘肃在鸡背,新疆、西藏在鸡尾,云南、广东在鸡腿……”让学生在快乐的拍手歌中获取知识。
二、情境“激趣”——拨动“情趣”的琴弦
有趣的情境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学得积极主动。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上,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有趣”,教师要创设新奇愉悦、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史地知识并不枯燥、乏味,而是趣在其境,乐在其中。
1、画面再现,以“境”生趣。利用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上,鲜活的图片、直观的视频,都可以将抽象的史地知识趣味化、形象化,不断唤起学生情感上的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实现学生与史地知识的有效对话。如教学《走进新时代》,为了以境激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了“北京申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召开”“神九上天”等画面,让学生在动态画面中感受中国近三十多年来各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今天繁荣昌盛的新景象。此外,教师还将鲜活的人物图片呈现课堂上,再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五代国家核心领导人的照片,让学生明白认识到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这些领导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崭新的新时代。
2、语言描述,以“声”染趣。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语言就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入情入理、深情并茂的描绘,能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体验。如教学《不平静的世界》,教师呈现战争的图片,用深情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战争多么残酷啊!美丽的家园顷刻间变成了废墟,德国法西斯的纳粹营中尸横遍野,被德国法西斯屠杀的犹太人,尸体堆积如山,南京大屠杀使我们失去了30万同胞,无数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倒在了血泊之中。儿童是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孩子们美丽的童年被无情的炮火化为一场场可怕的噩梦……”一句句凄然泪下的话语,一幅幅涤荡心灵的图片,情景交融地勾勒出战后劫难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内心触动,拉近了历史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残酷,激发他们珍惜和平生活,努力学习的热情。
3、诗歌吟诵,以“情”升趣。诗歌富有趣味性、情感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品德课上,教师可以将诗歌融入史地教学,让学生深情地朗诵诗歌,将课堂获得的体验与感悟升华为情感,达到“课已终,情未尽”的效果。如教学《我们是龙的传人》,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段配乐的诗歌《乡愁》,让学生饱含激情地诵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此时,诗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不仅打动学生,还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到两岸人民思念亲人、盼望团聚的情感。
三、活动“添趣”——扣动“情趣”的心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索真理的欲望。”在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寓教于乐”是最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教学添趣又增辉。
1、智慧抢答。在品德教材中,史地题材的很多知识点分散而不系统,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将智慧抢答引入课堂,把史地知识转化为一道道有趣的抢答题,就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中,轻松愉悦地掌握史地知识,这样,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师创设了趣味性很强的知识闯关活动:“各位游客,大家好!你们要想进入云南民族村游玩,就必须进行“智慧抢答”,完成“智力冲浪”,否则大家不能进入哦!”在教师的巧妙引导、智慧点拨之下,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智力冲浪”:⑴云南居住52个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以上的有25个,其中15个是云南特有的。⑵以东巴象形文字著称与世的民族是哈尼族。⑶跳孔雀闻名于世的舞蹈家杨丽萍是傣族的……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言语中迸发着思维的火花,眼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此时,智慧抢答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让学生了解到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2、动手操作。在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拼拼、画画、贴贴、写写等动手实践,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史地知识,使教学妙趣横生。如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地球仪,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转地球仪,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一玩、转一转、找一找、贴一贴的动手过程中,轻松认识了美丽的地球,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
3、故事穿插。听故事是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一种妙法。品德课上,巧妙运用经典故事,能够明理导行,化抽象为形象、枯燥为生动、平淡为神奇,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中,享受史地教学的乐趣。如教学《春天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五六十年代物资的极度匮乏和人民生活的异常艰难,教师将《一个巴掌》的故事贯穿于课堂,向学生动情地讲述着故事:五六十年代,票证是人们当时的命根,张大妈因为不识字用错了粮票(搞错了期限)造成了损失,张大伯一气之下打了张大妈一巴掌,打聋了张大妈的耳朵……真实的故事走进了学生的内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感触很深,同时,故事的穿插也为后来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激发对伟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恩情怀,做好了情感铺垫。
4、辩论演讲。“兴之所至,学之所在”,在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将辩论演讲引入课堂,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探讨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能够在辩论中引发求知,在辩论中突破难点,在辩论中加深对史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达成知识和情感上的共舞。如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为了让学生明白圆明园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炎黄子孙不要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话题让学生开展辩论。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据理力争,阐明因果。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重建圆明园可以让世人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气磅礴。”有的说;“不该重建,因为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可以告诫后代子孙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双方的辩题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学生在辩论中会求得共识,获得新知。试想,辩论过程中能深化明理,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情趣化是史地题材品德教学的理想追寻,需要我们思品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情趣化,用富有情趣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才会让史地题材的品德教学绽放出芬芳迷人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