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程 华
【机构】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们不能预见未来,但人们可以创造未来。面对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无外乎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含义,也就是首创性的事物。这种新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涉及。二是“概率不大”的含义,就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少见到的。可见前一种创新涉足甚少,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后一种创新上。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提出扩散性问题,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养成创新学习,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如下尝试。【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正文】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教育
每一个合符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个问题,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课堂,把与时代发展的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之感到认识事物的兴趣,体验认识事物中克服困难的喜悦。”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先导,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前提。教师每堂课都应精心设计,注意创造轻松而愉快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坑奋愉快的心情,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拓者,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数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着“无疑——有疑——无疑”这一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激发求知的兴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用黄金比创造了“0.618优选法”,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还能将黄金比应用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可以激发学生发明创新的浓厚兴趣,奠定学生一生孜孜不倦去追求探索数学,热爱数学的好习惯;也还可以利用数学发明创造的故事,点燃他们创新的热情。如学习了韦达定理后,让学生思考你还能在数学的哪些领域去发现类似的数学规律,经过总结提炼后形成数学定理吗?从而在大量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有助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是要通过传授知识,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把加强双基与培养创新结合起来,为此,教学中不断提出扩散性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有助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解无理不等式的内容中,教材里只出现一个例题,而在高考中无理不等式多次出现,所以有必要对无理不等式进行扩充讲解,但如只讲不等式的等价式,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且对解题要领把握不准。学生的错误主要是遗漏定义域,不问青红皂白两边平方,缺乏对定义域限制的意识。导致错误多次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应设计合适的题目,以引导学生从错误中领悟解题要领。
四、启发诱导,设疑布难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盛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起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的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刻苦学习的信念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启发诱导”的基本纲领要求是: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思维的方式交给学生,交会学生如何综合分析,推理演绎,其次,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能够在数学基础学习中抽象概括其规律性;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并善于发现普通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容易忽略的细节,善于和保护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火花.
“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确,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索、思维和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既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敢于提出新见解。首先在教学中不间断地提出高而可攀的要求,设置多加思考方能逾越的思维障碍,使学生时刻感到不足,又时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并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质疑,向教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如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应指明,根据概念,不仅遇到平行四边形时,即指的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遇到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时,只要判定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可以了。我又通过图的动像教学,利用概念,找出图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学生通过观察,认为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才能使学生直视概念,并能逐步地灵活运用概念。通过电化动像教学,使往日的静止的几何图案变成了直观的动感几何动像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疑惑基本解决在课堂讲解中,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学得愉快,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就水落石出地露出了概念的本质。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提出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质疑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展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课堂上创造一个来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的习性,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想品质,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创新人才。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教育
每一个合符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个问题,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课堂,把与时代发展的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之感到认识事物的兴趣,体验认识事物中克服困难的喜悦。”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先导,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前提。教师每堂课都应精心设计,注意创造轻松而愉快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坑奋愉快的心情,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拓者,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数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着“无疑——有疑——无疑”这一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激发求知的兴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用黄金比创造了“0.618优选法”,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还能将黄金比应用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可以激发学生发明创新的浓厚兴趣,奠定学生一生孜孜不倦去追求探索数学,热爱数学的好习惯;也还可以利用数学发明创造的故事,点燃他们创新的热情。如学习了韦达定理后,让学生思考你还能在数学的哪些领域去发现类似的数学规律,经过总结提炼后形成数学定理吗?从而在大量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有助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是要通过传授知识,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把加强双基与培养创新结合起来,为此,教学中不断提出扩散性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有助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解无理不等式的内容中,教材里只出现一个例题,而在高考中无理不等式多次出现,所以有必要对无理不等式进行扩充讲解,但如只讲不等式的等价式,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且对解题要领把握不准。学生的错误主要是遗漏定义域,不问青红皂白两边平方,缺乏对定义域限制的意识。导致错误多次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应设计合适的题目,以引导学生从错误中领悟解题要领。
四、启发诱导,设疑布难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盛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起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的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刻苦学习的信念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启发诱导”的基本纲领要求是: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思维的方式交给学生,交会学生如何综合分析,推理演绎,其次,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能够在数学基础学习中抽象概括其规律性;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并善于发现普通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容易忽略的细节,善于和保护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火花.
“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确,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索、思维和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既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敢于提出新见解。首先在教学中不间断地提出高而可攀的要求,设置多加思考方能逾越的思维障碍,使学生时刻感到不足,又时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并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质疑,向教师的观点,讲解质疑。如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应指明,根据概念,不仅遇到平行四边形时,即指的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遇到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时,只要判定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可以了。我又通过图的动像教学,利用概念,找出图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学生通过观察,认为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那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才能使学生直视概念,并能逐步地灵活运用概念。通过电化动像教学,使往日的静止的几何图案变成了直观的动感几何动像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疑惑基本解决在课堂讲解中,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学得愉快,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就水落石出地露出了概念的本质。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提出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质疑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展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课堂上创造一个来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的习性,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想品质,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