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徐莉莉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五中学

【摘要】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语文的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课本剧表演作为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二、在创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在表演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人文性及高度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作用;语文素养
【正文】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语文的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课本剧作为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形式,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中,结合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培养想象、创新、合作等各种能力,展现了它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
  课本剧的剧本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丰富故事中的角色或者剧情。若要演好一个课本剧,学生必须要对课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读,精心选择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特征,对内容反复进行推敲。这个过程是学生愿意去积极尝试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
  1、寻找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充实内容。学生选择的内容有的是和历史人物相关的,例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对于这方面的剧本研读,学生都会找到课文出处,拿来原文进行阅读。有的文言文较为生涩、难懂,但孩子们依旧热情高涨,上网查字义,询问老师,勇于攻克难关。有的小组认真读完一篇古文,竟也能掌握一些文言知识,收获不小。读了《晏子使楚》在《晏子春秋》中的原文,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之’这个字在这篇文章中有好几种用法,真是太神奇了。”看,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发现。这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还有的多是童话故事,比如《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这时,孩子们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也会积极阅读相关的作品,不用做太多要求,学生已经畅游在书的海洋里了。
  2、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要求不仅仅是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课外阅读中也应遵循。学生在品读课文时,老师不予以干涉,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感悟角色时,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答案的条条框框,开放的阅读形式更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研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更进一步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就是吸收信息,接受前人的智慧和思想,与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是两颗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我们在研读文章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作者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小学生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心和情体验着作品的思想内涵,这在小学高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学生真正从文本中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接下来对剧本的创编就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在创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本剧的表演,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学生的心理期待感就降低了,对表演也没有什么兴趣。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课文,但并不完全是课文内容的复制,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必刻意对剧本内容要求那么严格,选择合适的课文进行创编即可。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多多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不背离故事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对于台词的编写则训练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剧本里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将当下流行语或者新学到的名言警句加入人物对话中,让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同时让故事内容更显活泼。班里一个小组在创编《扁鹊治病》这个故事时为了凸显扁鹊对蔡桓公的无奈之情写道:“扁鹊再次见到那位‘不听话’的病人,心想:哎,身为君王竟不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老夫也爱莫能助了,听天由命吧!”名言警句的使用恰当的表现出了扁鹊内心的想法,同时也展现了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完整的剧本后,学生开始进行排练。为了演好人物角色,他们会细心琢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表现出人物当时的状态,其实这个过程也在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总之,创编课本剧这一过程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表演中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本剧的创编、排演后,他们会十分期待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有时我在班里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学生们的兴致更加高涨。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自制的精美道具,幽默风趣的台词、神形兼备的表演,让观看的学生时而屏息凝神、时而胆战心惊,时而开怀大笑,时而若有所思。节目演下来,所有的学生都会深刻地感受到:原来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读、写、背那么的机械、枯燥,它也有这么有趣的一面。课本剧的表演融合了语言的精妙,音乐的渲染,表演的灵动,它有力的将语文课文中一个个呆板的文字变成了跳动的音符,将众多历史人物、童话故事从纸上走到学生的眼前,走进学生的心里,让语文的实践性更加凸显。同时,课本剧从反复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品味角色,创编故事,排练演出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让学生收获很大。每一次演出结束后,同学们不仅在表演中欣赏到了美,而且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滔滔不绝的谈论此次活动。成功抑或失败这都是语文带给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经历也让他们难以忘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本剧恰恰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良好的语文实践平台。它将语文课本的学习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在整个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人文性及高度的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