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实践
【作者】 冯 民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二团学校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阅读教学同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探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语文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关键词】创设情境;优化教学;阅读理解
【正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像力
对于阅读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一文时,作者先播放了一首与诗歌意境相同的《虞美人》这首歌,渲染了教学情境。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入本课:你喜欢歌中的哪一句歌词?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但都被歌中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所感动。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意境相似的诗歌《相见欢》导入了本课。然后,教师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让学生放手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借助多媒体演示了配音乐、配画面的范读,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进入情境,自己在音乐声中自由畅想诗人的感受,并进行品读,想象着诗人的神情、动作、语言,这样,一节课,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很自然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二、自读、教读相结合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例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时,学生先进行自读,然后以“读了《皇帝的新装》,我看到了一位___的皇帝。(或大臣,或官员,或小孩,或百姓)。或者读了《皇帝的新装》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又如:在进行《我的母亲》课堂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读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一位___的母亲。”进行说话练习。通过学生自读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概括,以达到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然后通过教师的教读,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兴趣索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加盐调味,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优化教学方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作者注重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在班上招聘导演,再由导演招聘演员。招聘过程中,不少学生根据自己才能踊跃报名。排练时,他们自制自备道具。经过精心排练,演出非常成功。表演时,学生把大臣、骗子的丑恶嘴脸表演的淋漓尽致。演出后,我组织学生评出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让他们谈体会。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很感兴趣。通过表演、观看,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作者给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参与机会。在教学新闻、通讯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也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人生,我布置学生搜集身边有价值的新闻,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学生们兴趣很高,有的把新闻打进了软盘,有的制成了手抄报……。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新闻发布,并谈出看法。这实际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实践证明,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学生参与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四、鼓劲学生敢于质疑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得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学生的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读书时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基于这一思想,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时,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并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自学课文后,让学生说出大概内容,有什么疑问,大胆让学生质疑。如:在进行《变色龙》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十几个问题。问题提出后,不教师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本课重点知识进行巧妙点拨。然后,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在探究中,不少问题得到解决。对那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对那些也想质疑,但由于不会自学,缺乏思考能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根据他们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像力
对于阅读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一文时,作者先播放了一首与诗歌意境相同的《虞美人》这首歌,渲染了教学情境。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入本课:你喜欢歌中的哪一句歌词?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但都被歌中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所感动。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意境相似的诗歌《相见欢》导入了本课。然后,教师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让学生放手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借助多媒体演示了配音乐、配画面的范读,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进入情境,自己在音乐声中自由畅想诗人的感受,并进行品读,想象着诗人的神情、动作、语言,这样,一节课,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很自然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二、自读、教读相结合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例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阅读教学时,学生先进行自读,然后以“读了《皇帝的新装》,我看到了一位___的皇帝。(或大臣,或官员,或小孩,或百姓)。或者读了《皇帝的新装》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又如:在进行《我的母亲》课堂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读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一位___的母亲。”进行说话练习。通过学生自读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概括,以达到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然后通过教师的教读,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兴趣索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加盐调味,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优化教学方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作者注重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在班上招聘导演,再由导演招聘演员。招聘过程中,不少学生根据自己才能踊跃报名。排练时,他们自制自备道具。经过精心排练,演出非常成功。表演时,学生把大臣、骗子的丑恶嘴脸表演的淋漓尽致。演出后,我组织学生评出最佳导演、最佳演员,让他们谈体会。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很感兴趣。通过表演、观看,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作者给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参与机会。在教学新闻、通讯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也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人生,我布置学生搜集身边有价值的新闻,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学生们兴趣很高,有的把新闻打进了软盘,有的制成了手抄报……。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新闻发布,并谈出看法。这实际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实践证明,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学生参与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四、鼓劲学生敢于质疑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得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学生的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读书时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基于这一思想,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时,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并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自学课文后,让学生说出大概内容,有什么疑问,大胆让学生质疑。如:在进行《变色龙》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十几个问题。问题提出后,不教师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本课重点知识进行巧妙点拨。然后,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在探究中,不少问题得到解决。对那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对那些也想质疑,但由于不会自学,缺乏思考能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根据他们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