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方法
【作者】 严乃任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正文】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巧妙的导入是最基本也是事关成败的一步。如果上课伊始导入得当,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使学生迅速处于积极的求知状态中,为他们深入走进文本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的:“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就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谈一谈我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音乐导入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也变得和谐,愉悦。又如在上鲁迅《祝福》时,你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首先请一位男生唱了一首张学友的〈祝福〉“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刻偎着烛光让我们静静的度过……”同学们,张学友的祝福唱得多么柔情!多么温馨!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祝福》却是沉重的、凄惨的,因为主人公竟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
音乐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感,激活我们的思维。课堂教学中,善用音乐等于多了一种吸引、打动、说服学生的语言。
二、用诗词名句导入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让人咀嚼不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诗词名句作导语,在含英咀华中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健康的发展。
如我校一位老教师在讲解何其芳的《秋天》时,先朗诵了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学生一起鉴赏,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人咏秋大多是“悲秋”,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文人面对秋色,却能表现出豪迈的情怀。进而提出问题:同样是秋天,在不同人物眼中的色彩是大不一样的。那么,现代著名红学理论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该是怎样的呢?——自然引出课题:《秋天》。又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诗歌五首》时这样导入:“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名篇佳作历久不衰。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梨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关心民生,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弃官遁世,怡情田园。但如何体其形,味其神,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诗,结合适当的方法解读。”这样的导入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启迪意义,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感情,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
三、设悬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著名教育专家李卫东在讲《孔乙己》时是这样设悬导入:“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又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岳阳楼记》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宁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以“紧扣课文,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他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他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说这些,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定夺,都应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所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一、音乐导入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也变得和谐,愉悦。又如在上鲁迅《祝福》时,你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首先请一位男生唱了一首张学友的〈祝福〉“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刻偎着烛光让我们静静的度过……”同学们,张学友的祝福唱得多么柔情!多么温馨!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祝福》却是沉重的、凄惨的,因为主人公竟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
音乐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感,激活我们的思维。课堂教学中,善用音乐等于多了一种吸引、打动、说服学生的语言。
二、用诗词名句导入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让人咀嚼不尽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诗词名句作导语,在含英咀华中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健康的发展。
如我校一位老教师在讲解何其芳的《秋天》时,先朗诵了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学生一起鉴赏,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人咏秋大多是“悲秋”,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文人面对秋色,却能表现出豪迈的情怀。进而提出问题:同样是秋天,在不同人物眼中的色彩是大不一样的。那么,现代著名红学理论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该是怎样的呢?——自然引出课题:《秋天》。又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诗歌五首》时这样导入:“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名篇佳作历久不衰。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梨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关心民生,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弃官遁世,怡情田园。但如何体其形,味其神,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诗,结合适当的方法解读。”这样的导入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启迪意义,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感情,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
三、设悬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著名教育专家李卫东在讲《孔乙己》时是这样设悬导入:“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又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岳阳楼记》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宁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以“紧扣课文,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他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他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说这些,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定夺,都应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真实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所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