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引入设计
【作者】 唐尚娟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桔山中学
【正文】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课堂导入”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引入环节的合理创设,将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着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因此,在数学课堂引入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设计生活情境引入,建立数学模型
《不等式的性质》一课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枯燥乏味的学习中来呢?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有两对父子,却只有3个人,为什么呢?
学生答:爷爷、爸爸、儿子。
问题2:爷爷60岁了,爸爸25岁了。请用不等式表示他们的年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答:70>40
问题3:那么5年后,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70+5>40+5。
问题4:15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15>40-15。
问题5:x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x>40-x。
通过以上一组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容易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从而愉快地开始“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学习。这样的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对不管多少年前还是多少年后,爷爷的年龄总是大于爸爸的年龄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不等式性质的本质,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分步情境引入,优化概念教学
《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学生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
情境一:探究变量与常量。
汽车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先填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2、事件中涉及到几个量?其中那个量保持不变?那些量可取不同数值?变化的量有几个?
3、变量与常量应如何定义?
4、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关于变量与常量的例子吗?总价(变量)=单价(常量)×数量(变量);工作总量(变量)=工效(常量)×工时(变量)
5、写出题中表达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①设圆的面积为S,半径为r,则面积S怎样用半径r来表示?②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为8,高为h,则体积V怎样用底面积与高来表示?
6、你能列举生活中,具有上述关系的实例吗?结合上述实例,你能试着给函数下个定义吗?
通过分步层层深入的设置情境,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构建逐渐清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形象的知识以便掌握。
三、设计类比情境引入,优化知识结构
在《矩形》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环节的;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们从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现在我们能否类比平行四边形,也从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四个方面探究矩形的性质呢?(简单的类比设计,使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
生:可以。
师:帮助列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研究矩形相关性质。
类比引入的设计既梳理了已有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内容较多、体系性强的知识尤其适用。
四、设计活动情境引入,提高探索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引入时,通过剪纸活动可以直接、简明的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可以拼出一个平角,形象的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如,《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这时教师设疑引导:1.任意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2.怎样的三根塑料棒不能拼成三角形?3.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塑料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比较,同学们很快能够讨论出相关结论: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动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情境的创设必须为问题发现与解决服务,尤其是课堂引入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实施与拓展。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知识自然衔接,天衣无缝。
一、设计生活情境引入,建立数学模型
《不等式的性质》一课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枯燥乏味的学习中来呢?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有两对父子,却只有3个人,为什么呢?
学生答:爷爷、爸爸、儿子。
问题2:爷爷60岁了,爸爸25岁了。请用不等式表示他们的年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答:70>40
问题3:那么5年后,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70+5>40+5。
问题4:15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15>40-15。
问题5:x年前,爷爷和爸爸的年龄谁大?如何用不等式表示?
学生答:爷爷年龄大,70-x>40-x。
通过以上一组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容易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从而愉快地开始“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学习。这样的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对不管多少年前还是多少年后,爷爷的年龄总是大于爸爸的年龄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不等式性质的本质,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分步情境引入,优化概念教学
《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学生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关系。
情境一:探究变量与常量。
汽车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先填表,再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2、事件中涉及到几个量?其中那个量保持不变?那些量可取不同数值?变化的量有几个?
3、变量与常量应如何定义?
4、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关于变量与常量的例子吗?总价(变量)=单价(常量)×数量(变量);工作总量(变量)=工效(常量)×工时(变量)
5、写出题中表达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①设圆的面积为S,半径为r,则面积S怎样用半径r来表示?②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为8,高为h,则体积V怎样用底面积与高来表示?
6、你能列举生活中,具有上述关系的实例吗?结合上述实例,你能试着给函数下个定义吗?
通过分步层层深入的设置情境,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构建逐渐清晰,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形象的知识以便掌握。
三、设计类比情境引入,优化知识结构
在《矩形》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环节的;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我们从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现在我们能否类比平行四边形,也从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四个方面探究矩形的性质呢?(简单的类比设计,使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
生:可以。
师:帮助列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研究矩形相关性质。
类比引入的设计既梳理了已有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内容较多、体系性强的知识尤其适用。
四、设计活动情境引入,提高探索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引入时,通过剪纸活动可以直接、简明的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就可以拼出一个平角,形象的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如,《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这时教师设疑引导:1.任意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2.怎样的三根塑料棒不能拼成三角形?3.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塑料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比较,同学们很快能够讨论出相关结论: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动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情境的创设必须为问题发现与解决服务,尤其是课堂引入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实施与拓展。成功的导入既要新奇,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又要自然,跟所学知识自然衔接,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