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薛忠诚
【机构】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迤那二中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继“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强调教育领域要“坚持教育创新”。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提出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有创新人才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其一;其二是,创新要有思想观念创新的前导,教育起着思想观念创新的启动、发动、传播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克服智商化倾向。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三是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发现,是超越,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对学生而言,“先进性”必须成为学习活动追求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学习方法的科学高效,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独到深刻,可以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简便新颖,可以是知识运用于实践获得某种发现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持己见,大胆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以此来支持他们独特的人格,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有了创新精神,“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天才少年才能真正展示天才,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观念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理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克服智商化倾向。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三是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创新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而是发现,是超越,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才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对学生而言,“先进性”必须成为学习活动追求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学习方法的科学高效,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独到深刻,可以是解决问题方法的简便新颖,可以是知识运用于实践获得某种发现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持己见,大胆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以此来支持他们独特的人格,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要有了创新精神,“高智商”才能转化为“高成就”,天才少年才能真正展示天才,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